高血压病的危害与中医预防(上篇)
2024-06-12 来源: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高血压病是一种会导致心、脑、肾等器官损坏的且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的高血压病患者已经达到3.3亿。事实上,高血压病的发病人群已经有年轻化趋势,科学研究发现中青年群体中高血压患病率的快速增长主要与现代生活方式有关。因此,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血压的危害
(一)对心脏造成损伤。患者长期高血压会对心脏产生很大影响,相关数据显示有20%到30%的高血压患者有左心室肥厚、扩大的情况,有50%心肌梗死和高血压有关系;且高血压还会增加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的患病风险。
(二)对大脑造成损伤。高血压会导致患者出现脑卒中、短暂性的脑缺血等,相关数据显示,70%的脑卒中和高血压存在关联,且脑卒中也是导致血管性痴呆的重要原因。
(三)对肾脏造成损伤。若患者长期存在高血压,会导致肾小球的压力增高,若高血压持续存在10~15年,肾小球就会受损害,肾的微小动脉就会出现病变,造成肾功能的减退或者发展成肾衰竭。若单纯性高血压持续存在15年,42%的患者会发生肾损害。
(四)对眼睛造成损伤。相关数据显示78%的高血压患者都会出现眼底的病变,高血压会造成患者视力的下降,若严重化还会造成失明发生。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无高血压病名的记载,据其临床表现,高血压病可归属中医学“眩晕”“ 头痛”等病证的范畴。
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
(一)情志失调: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惊及恐等情绪的变化,长久持续的情志刺激可导致人体的气机紊乱,脏腑的阴阳失衡,气血失调而至血压升高。
(二) 饮食不节:是指暴饮暴食或喜食肥甘厚味,导致脾失健运,痰浊中阻,清阳不升而至血压升高。
(三) 过劳和过逸:过劳则易伤阴血,阴虚则阳亢;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失调,痰湿瘀浊内生,郁久化火,痰火上扰清窍,血压升高。
(四) 先天禀赋不足:是指遗传性的高血压。
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与保健
饮食应遵循“五不过”和“四宜”的原则。
五不过
1、食物不过咸:限盐。
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
2、食物不过甜:限糖。
含糖高的食品主要是米、面、糕点等。建议主食要粗细搭配,如玉米、小米、豆类、荞麦、薯类等。最好不吃或少吃油饼、油条、炸糕、奶油蛋糕、巧克力、奶类雪糕等。
3、食物不过腻:限制脂肪过高的食品。
生活中要限制家畜肉类(尤其是肥肉)、动物油脂(如猪油)、奶油糕点、棕榈油等高脂肪和蛋类制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及鸡皮、鸭皮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每天不超过250克新鲜牛奶或酸奶。每天肉类控制在75克以内,主要是瘦肉,如猪、牛、羊、鸡、鸭等禽类肉食。
4、食物不过辛:限制饮酒。
酒也属于“辛”类食物,对于嗜酒如命的市民,专家建议男性每天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比如2至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比如半斤到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约0.5至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5、食物不过苦:过食可致食欲不振。
苦味食物主要是苦麦菜、芹菜、芥菜、苦瓜、咖啡等。苦能清热,气候炎热的地区,适当吃些有苦味的蔬菜是有好处的,可以清肝火、心火。不过,苦味毕竟寒凉,过食则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腹痛或腹泻等,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老年人一提鸡蛋就犯憷,认为其胆固醇含量太高,对身体不好,其实除了胆固醇过高者尽量少吃蛋黄外,其他人吃鸡蛋没太大问题。还要强调的是,饮食有节,还包括不能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不可不防。如果能再配合适当的运动和保持心情舒畅就更好了。
四宜
1、宜多食含钾的食物。如黄豆、小豆、番茄、西葫芦、芹菜、鲜蘑菇及各种绿叶蔬菜;水果有橘子、苹果、香蕉、梨、猕猴桃、柿子、菠萝、核桃、西瓜等。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多食用这些蔬果,因为它们富含的钾能缓冲我们日常摄入的钠,可以防止血压的升高。因此,高血压患者每日食用的新鲜蔬菜应不少于8两,水果的摄入量应为2至4两。
2、宜要多摄入低蛋白饮食,最好是大豆蛋白这样的的植物蛋白,能防止脑卒中的发生。如果患者在患有高血压的同时,还患有肾功不全,则要限制蛋白质的饮食摄入。
3、宜多食高钙食物。美国医学专家认为,高血压患者每天坚持食入高钙食物,能使2/3左右的人受到明显的降压效果。含钙的食物很多,如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酱、虾皮、海带、骨头汤、黑木耳、核桃、沙丁鱼、鸡蛋等均含钙丰富。
4、宜适当增加海产品的摄入量。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多使用如海带、紫菜、海鱼等海产品。海鱼,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浆中的胆固醇,延长其血小板的凝聚,进而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防止患者出现中风。此外海鱼中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可增加微血管的弹性,进而防止血管破裂,对防止高血压并发症起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