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脑垂体功能异常伴发的精神障碍
脑垂体前叶机能亢进(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 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由脑垂体前叶各种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伴发精神障碍是指因脑垂体前叶的炎症、肿瘤、坏死或手术等引起的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导致性腺、甲状腺及肾上腺皮质等继发性功能减退,发生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调节的紊乱,导致脑功能紊乱,发生精神障碍。脑下垂体后叶机能减退症(尿崩症)伴发的精神障碍是由于丘脑-神经垂体病变致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减少或缺乏引起的精神障碍和躯体症状。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感应性妄想性精神障碍即感应性精神病(induced psychosis),是一种以系统妄想为突出表现的疾病,往往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长期相处密切接触的亲属或挚友中,如母女、姐妹、或夫妻和师生等。一般为两例患者,其精神症状极为相似,1例患者为原发者,另1例为被感应者,故Lasegue和Falret以“二联性精神病”(folie à deux)的名称首先作了报道(1877)。偶有报道可超过两例患者,称作三联性精神病(folie à trois)或四联性精神病(folie à quatre)等。
品行障碍
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指18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期反复出现的持久的违反与年龄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侵犯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一类行为障碍。这些异常的行为在国外国内通常称为所谓的反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儿童期的说谎、逃学、打架、破坏行为、攻击他人、偷窃、欺诈等品行问题。品行障碍具有以下特征:①反复持续出现;②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上超过儿童所允许的变化范围;③适应社会环境困难;④并非由于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⑤与家庭教育、社会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可分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和对立违抗性障碍两个亚型。
童年情绪障碍
童年期的情绪障碍主要由社会心理因素所致,与儿童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如遇有某些应激因素,或因家庭环境不良,教育不当等导致的以焦虑、紧张、强迫、恐惧或害羞等一类情绪障碍。患者自身感到痛苦,并且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一般无器质性病变,成年后很少出现神经症性障碍,病程多短暂。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depersonalization-derealization syndrome) 又称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是以持续或反复出现对自身或环境感到疏远或陌生的不愉快体验为特征的神经症性障碍。这种异常体验可出现于正常人疲乏时,吸毒和酗酒者,但历时短暂;也可见于脑器质性损害以及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作为其临床表现的一部分。只有这类异常体验单独出现,持久存在,引起患者苦恼,或主动要求治疗时,才属于神经症性障碍。
恐缩症
恐缩症,又称缩阳症,是以恐惧生殖器缩入体内致死的恐怖焦虑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征。又是一种急性焦急反应。患者极度害怕自己的生殖器等缩入腹内或乳头内缩而死亡,为此,患者表现为极度焦虑,紧张,恐惧,有濒死感。此病多见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印度及我国广东、海南等地,北方罕见。患者多为男性。部分患者由于受封建迷信熏染及对性知识缺乏,可在精神刺激及暗示作用下诱发。
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本病是一种亚急性的家族性TSE,临床上以治疗无效的顽固失眠、自主神经机能失调和运动体征为特征,组织病理学以丘脑前腹侧和背内侧神经核选择性萎缩为特征。早先,该病与家族性CJD混同。1986年,意大利Bologna大学医学院Lugaresi等首先报道并详细描述了本病的第一个病例,命名为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从此,人朊病毒病增加了一个新成员。
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
脑外伤所引起的精神障碍常见的有两类患者。一类以持续的心理功能缺损为主,如记忆障碍;另一类为情绪障碍与无力状态较为常见,由于症状不容易被发现而常被忽视。
脑外伤伴发的精神障碍
由于颅脑遭受直接或间接的各种外伤,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精神障碍和后遗的综合征为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诊断应标明颅脑损伤的类别和后遗的综合征的类型;如脑震荡综合征、脑挫伤所致精神病性症状、脑挫伤所致人格改变、痴呆、遗忘综合征等。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又分急性精神障碍和慢性精神障碍。
压力强迫症
强迫性神经症(简称强迫症)的一种。是由于压力迫使导致患者不能抗拒地发生强迫性的行为。
没有找到任何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