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
杆菌性上皮样血管瘤病(bacillary Epithelioid Angiomatosis)亦称杆菌性血骨病(bacillary angiomatosis)或上皮样血管瘤病(epithelioid angiomatosis)。1983年由Stoler首先报道。其从一艾滋病病人身上发现一种不同于Kaposi肉瘤的多发性皮肤血管增生性疾病,并在皮损中发现有小杆菌存在,认为是一种引起皮肤和内脏小血管增生的新的感染性疾病。
获得性循坏抗凝物质增多综合征
获得性循坏抗凝物质增多综合征是指血液中循坏抗凝物质增多(包括肝素样抗凝物质过多、抗凝药物过量、狼疮抗凝物质等)引起的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以皮肤、粘膜以及内脏的多发性毛细血管、或小动脉、小静脉扩张和病变部位反复出血为特征,肝脏常受累。
髓单核细胞白血病
髓单核细胞白血病(myelomonocytic leukemia,AMMOL)占所有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的25%。特异性皮肤损害很少见,仅有数例报告。
脊椎化脓性骨髓炎
脊椎化脓性骨髓炎(pyogenic osteomyelitis of vertebra)发病较少,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循环传播引起。其原发感染病灶可为疖肿、脓肿和泌尿生殖系下段的感染,少数为外伤、椎间盘手术或腰椎穿刺手术后感染所致,亦可由脊椎附近的软组织感染如肾周围脓肿、褥疮等蔓延而来。常见于成年人,以20~40岁年龄段的成年人为常见,男性多于女性。腰椎发病较多,其次为胸椎、颈椎和骶椎。病变主要侵犯椎体,向椎间盘及上下椎体扩散,也有同时侵犯附件或单发于附件的。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
幼淋巴细胞白血病(prolymphocytic leukemia,PLL)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以中老年为主,一般在50岁以上,多见于男性,属于一种起源于B或T细胞的外周淋巴细胞肿瘤。
血色病性骨关节病
本病是由于铁代谢异常引起体内铁含量过高,沉积于各内脏和器官而产生各种症状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前者是由于遗传性铁代谢失调所致,特征是铁吸收过量,产生病理性铁沉着,最后导致许多器官的功能障碍,以肝、胰、心、垂体最明显。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肝大、糖尿病、皮肤色素沉着和性功能减退。 有的病例可有全身无力、体重减轻、腹痛、呼吸困难和水肿等表现。继发性血色病大多是继发于长期反复大量输血(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输血次数可达百次以上)和既往曾用铁剂治疗的情况下。亦可见于溶血性疾病、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及长期腹泻等。 在正常人,体内总含铁量为3~5g。铁代谢障碍时,可能积蓄达25g以上。输血时每1000ml全血含铁500mg。一般认为输入的铁超过20g时,即将产生继发性血色病。
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的致病菌常为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但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的病原体。此外,革兰阴性杆菌也占很大比例,Gentry于1990年在一篇题为“骨髓炎的抗生素治疗”中指出50%的慢性骨髓炎患者其致病菌为革兰阳性杆菌。由骶部褥疮引起者多为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及奇异变形杆菌等多种细菌引起的混合感染,在人工关节置换或其他异物存留引起的慢性骨髓炎者,其致病菌多为阴性凝固酶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近年来真菌引起者也屡有报道。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症是由于手掌、脚掌或身体其他部位与坚硬物体反复剧烈撞击,造成红细胞机械性损伤,从而导致一过性血管内溶血和血红蛋白尿的一种病症。
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心脏或大血管疾病的矫正手术治疗后所造成的创面、血流动力学异常或安置的异物摩擦、冲击红细胞,使之产生机械性损伤,从而发生溶血性贫血,属于创伤性心源性溶血性贫血。
没有找到任何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