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路易体痴呆病因
路易体痴呆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病因迄今不明,研究发现神经系统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为Lewy体结构的主要成分,部分DLB及家族性帕金森病患者存在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使α-突触核蛋白由可溶性转变为不溶性,发生异常聚集,推测α-突触核蛋白基因突变可能与DLB及PD的发病有关。DLB很少有家族遗传倾向,但日本曾报道过家族性DLB患者。尽管有报告表明部分DLB患者与AD患者均有Apo Eε4等位基因增加,但确切的遗传机制有待研究。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实验证实,DLB患者胆碱能及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均有损伤,大脑皮质、前脑Meynert核和尾状核等部位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水平显著下降,基底核部位多巴胺及代谢产物高香草酸(HVA)浓度减少,多巴胺受体异常,壳核5-HT及去甲肾上腺素浓度显著减低,上述神经递质系统损害与DLB患者认知功能下降及锥体外系运动障碍等有关。
1.大脑皮质及脑干弥散分布的Lewy体及相关轴索改变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组织学特征,
伴发病变包括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绵状空泡样变性及黑质、蓝斑和Meynert核区域性神经元脱失。Lewy体由Lewy (1912)首先描述,典型Lewy体见于脑干黑质及蓝斑核,也分布于迷走神经背核、Meyrnert基底核和下丘脑核等单胺神经元,分布在大脑皮质的Lewy体无明显致密颗粒核心,核心周围纤维排列不规则,称为苍白体(pale body),可能是Lewy体的前身;皮质Lewy体主要分布在边缘系统、颞叶杏仁核及旁海马区、扣带回等。常规HE染色Lewy体显示直径3~25μm的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呈均匀嗜伊红色,致密颗粒杂乱排列构成1~10nm的核心。电镜下可见中心部为嗜锇颗粒混有螺旋管(helical tube)或双螺旋丝(paired helical filaments),核心周围包绕均匀疏松排列的纤维成分,呈淡染的晕圈(halo),可与相关抗体发生反应使Lewy体染色。突触中Lewy体被称为突触内路易体(intra-neuritic Lewy body),Lewy体多位于神经细胞浆内,亦可见于轴突内,是神经细胞外Lewy体(extracellular Lewy body),无典型晕圈,HE染色为淡染粉色,电镜下可见由松散无规则排列的丝状结构组成。免疫组化发现Lewy体含大量泛有素(ubiquitin)、α-突触核蛋白、补体蛋白、微管和微丝蛋白(tubulin)等,但无tau蛋白和类淀粉蛋白。在所有的Lewy体相关痴呆中大脑皮质萎缩不明显,可见轻度额叶萎缩;Alzheimer病路易体型可见较明显的颞叶中部萎缩,并有较多的类淀粉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其他路易体痴呆病人可见中脑黑质色素细胞丢失,无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tau蛋白抗体染色有助于区别这两类不同的病理改变。
免疫组化研究提示,Lewy体对晶状蛋白(crystallin)、泛素及α-突触核蛋白标记呈阳性反应,HE染色Lewy体色淡而不易显示时,用泛素免疫组化染色可以清晰地显示良好。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在Lewy体尚未发现tau蛋白,可用tau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区别Lewy体与神经元内tau蛋白染色阳性的小球形神经元纤维缠结。路易体相关轴索改变(Lewis-related-neurites,LRN)是神经丝变性,HE染色一般很难观察到LRN,但泛素染色可以清晰显示,LRN多见于海马、杏仁核、Meynert核及迷走神经背核等。路易体痴呆患者脑内也可有不同程度的AD病理改变,如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细胞脱失及海绵状变性等。
2.目前路易体痴呆的病理组织学分型有两种方法
(1)根据Lewy体的分布可分为脑干型、过渡型(transitional type)及弥散型。
①脑干型:Lewy体主要局限于脑干,相当于Parkinson病;
②弥散型:Lewy体广泛累及大脑皮质,日本学者强调光镜下观察前额叶、扣带回、颞叶及岛叶等部位,在100倍视野内发现5个以上Lewy体方可诊断此型;
③过渡型:在100倍视野内Lewy体不足5个,但欧美学者对此条件掌握较灵活。
(2)根据合并AD病理改变分为普通型及纯粹型。
①普通型:病变除大量Lewy体外,尚合并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皮质萎缩及神经元脱失不严重;
②纯粹型:仅有Lewy体不伴AD样改变。临床及病理对照研究表明,约75%的普通型DLB患者以记忆障碍、精神症状起病,随之痴呆进行性加重,其余25%的患者以帕金森综合征或Shy-Drager综合征起病;纯粹型DLB的起病年龄较轻,早期有明显的帕金森综合征表现,随后出现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