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痒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5-08-20 来源:互联网 专题:乳头痒
每于行经前、经后或经行期间出现乳房胀痛,或乳头胀痛作痒,甚至不能触衣者,称为“经行乳房胀痛”。又称为“经行乳胀”、“经前乳胀”等。历代医籍中对本病记载很少,但临床上却很常见。
主要病机
乳房为足阳明胃经经络循行之所,乳头乃足厥阴肝经支络所属。若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又经前冲脉充盛,两因相感,冲气合肝气或挟痰湿上逆,气滞郁结于乳络,乳络不通,而致本病。又有因素体阴虚,经行时阴血愈虚,乳络失养所致。
西医学认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发病原因迄今未明。其发生可能是卵巢类固醇激素、内源性阿片肽、中枢神经递质、前列腺素与外周自主系统、内分泌系统之间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近年来提出导致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的原因约有以下几种:精神病、内分泌、水潴留、内啡肽、5一羟色胺、前列腺素、维生素B。不足、某些饮食因素如大量食糖、乙醇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病史: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乳房胀痛,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经行或经后逐渐消失。
2临床表现:乳房作胀或胀痛,甚时痛不可触衣,多在经前5—7天开始,经后多逐渐消失,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
3体格检查:经行前乳房可有触痛,但无肿块,皮色无明显改变。个别可扪及界限不清肿块,经后消失。
4辅助检查:乳腺B超或红外线扫描以排除乳房实质性肿块所致的乳房胀痛。
2.鉴别诊断
1乳癖乳腺腺病、乳腺增生症:乳癖可见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检查见乳房有片状包块,多为单侧;经行乳房胀痛随月经周期而发,经后消失,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虽然乳癖也可见经前乳房胀痛,但两者并不等同.乳房B超或红外线扫描有助鉴别诊断。
2乳岩乳癌:初起也可有乳房胀痛,乳房可扪及结块,并有压痛,病变晚期可伴有乳头凹陷、溢血,表皮呈橘皮样改变。
因证辨治
本病以乳房胀痛随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经后逐渐消失为特点。或由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或痰湿阻滞,致气血运行不畅,脉络欠通,或因肝肾精血不足,经脉失养所致。临床上应注意分清虚实。实者多痛于经前,按之有块,经后乳房胀痛渐止。虚证多痛于经后,按之乳房柔软无块。亦有虚实夹杂者.
1.肝气郁结证
病因病机: 胸胁乳房为肝胃二经所布之处,乳头属肝,乳房属胃。若素性抑郁,恚怒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则气血运行不畅,又经行阴血下注冲任,冲脉气盛,肝气失疏,则气滞,经脉壅阻,乳络不畅,而致本病.主要证候 经前乳房胀满疼痛,甚则不可触衣,胸胁胀满,精神抑郁,或烦躁易怒,时叹息,可伴经前小腹胀痛,经后缓解.舌黯红苔薄,脉弦。
辨证依据 情志内伤史;双侧乳房随月经周期于经前反复胀满疼痛,胸胁胀满;脉弦。
治法: 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方药: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柴胡、枳壳、炙甘草,白芍、川芎、香附、陈皮。
若乳房胀满痛甚,加内金以消导胃气;乳房胀硬有块,加夏枯草、路路通、王不留行散结通络;胸胁满闷,加瓜蒌皮;若肝郁化火,见乳房胀痛作痒,心烦口苦者,可用丹栀逍遥散。
2.胃虚痰滞证
病因病机 素体肥胖,或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郁怒伤肝,肝旺乘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冲脉隶于阳明,又乳房属胃,冲气挟痰湿阻络,乳络不畅,遂致本病。
主要证候: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或乳头痒痛,痛甚不可触衣,胸闷痰多,食少纳呆,平素带下量多,色白稠粘,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
辨证依据: 素体肥胖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病史;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胸闷痰多,纳呆,带下量多稠粘;舌淡胖,苔白腻,脉缓滑。
治法: 健胃祛痰,活血止痛。
方药:四物合二陈汤《陈素庵妇科补解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陈皮、半夏、茯苓、海藻、红花、香附、丹皮、甘草去甘草.
若肝郁化火,见乳头痒痛,可加黄芩、栀子。
3.肝肾阴虚证
病因病机: 素体阴虚,或久病失血伤阴,肝肾精血不尽,经行之时经血下泻,则精血更虚,乳络失于濡养,而在经气或经后乳房胀痛.
主要证候:经行或经后乳房胀痛,腰膝酸软,咽干口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证依据 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病史;经行或经后乳房胀痛;伴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肾养肝.
方药: 一贯煎《柳州医话:沙参、麦冬、当归、生地、川栋子、枸杞子。
乳胀者,加橘核、路路通;胀痛甚者,加丹参、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