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晶状体膨胀所致青光眼
晶状体膨胀所致青光眼即肿胀期白内障所致青光眼(glaucoma associated with intumescent cataract)是指老年性白内障的膨胀期或晶状体外伤后混浊肿胀时发生的青光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发病机制与晶状体的关系很密切,这类患者眼前节较小,前房深度较浅,房角较窄。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前后径渐渐增加,因而虹膜瞳孔缘与晶状体前囊膜之间的间隙越来越窄,甚至经常发生接触,房水经过瞳孔区的流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一定条件下,如暗室停留过久、精神因素、药物等作用下,使瞳孔中度散大,可发生完全性瞳孔阻滞,后房压力升高,周边虹膜膨隆并与小梁网相贴,发生房角阻滞,引起眼压升高。同样道理,在不具备上述解剖、生理特点的患者中,单纯由于晶状体的肿胀也可导致瞳孔区虹膜与后方晶状体的紧贴而发生眼压升高。
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
晶状体过敏症(phacoanaphyaxis)系肉芽肿性炎症的罕见眼病,发生在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超声乳化摘除术后,可合并或不合并玻璃体脱出,或眼球穿透伤后晶状体囊壁破裂。经一段潜伏期后,患者对其自身的晶状体蛋白质产生免疫性过敏反应。 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phacoanaphylactic glaucoma),临床上较为少见,是在白内障手术或晶状体损伤后,由晶状体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当在眼内发生对晶状体蛋白过敏引起的眼内炎时房角受到损害,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因而又称为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glaucoma in endophthalmitis phacoanaphilactica)。
获得性视网膜大动脉瘤
获得性视网膜大动脉瘤(acquired retinal arterial macroaneurysm) 100多年前就已受到临床的注意。1973年Robertson将视网膜大动脉瘤明确为发生在视网膜动脉第3级分叉部的视网膜小动脉的局部扩张,是后天获得性的改变。动脉扩张呈梭形或小囊状,直径可达100~250μm。很容易和毛细血管微动脉瘤区别,后者直径往往小于100μm。该病可以造成黄斑的出血、渗出、水肿或玻璃体积血,从而导致视力下降。
眼部猪囊尾蚴病
猪囊尾蚴俗称囊虫(bladder worm),是链状带绦虫即猪肉绦虫(teania solium)的幼虫。虫体为白色半透明的囊状物,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5~8mm,其内充满透明的囊液,囊壁由外部的皮层和内部的间质层组成。间质层有一向内翻卷收缩的头节,当受胆汁刺激后可以翻出。囊尾蚴可以侵犯人体多种脏器,引起相应的病变。侵犯眼部时,眼内多于眼眶,眼内见于玻璃体内,眼眶见于眼外肌内。囊尾蚴寄生会造成严重的眼组织及视功能损害。猪囊尾蚴是猪绦虫的幼虫期,寄生于人体可引起猪囊尾蚴病,即囊虫病。猪囊尾蚴寄生于眼部则引起眼猪囊尾蚴病。如寄生于眼睑,则可扪及一无痛性不红肿的包块。寄生于结膜时,结膜充血水肿且有异物感。眼内虫体死亡后,则因虫体蛋白分解发生强烈刺激,甚至引发眼内广泛炎症,后果严重。因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为重要。
无脉络膜症
无脉络膜症(choroideremia)又称全脉络膜血管萎缩(total choroidal vascular atrophy)或进行性脉络膜萎缩(progressive choroidal atrophy)或进行性毯层脉络膜萎缩(progressive tapetochorordal atrophy)。由Mauthner于1872年首次报道。最初从眼底的表现观察到与原发性视网膜变性有所不同,认为是脉络膜的缺失。经过长期观察发现脉络膜与色素上皮并不是先天性发育不良,而是后天进行性消失,故又称为进行性RPE营养不良性变性或进行性RPE脉络膜变性,但习惯上仍多沿用无脉络膜症。其特点是双眼进行性发病,自幼夜盲,弥漫性全层脉络膜毛细血管及RPE萎缩,最后脉络膜完全消失。
彼得异常
1897年Von Hippel报道1例伴有双眼角膜中央混浊并与虹膜粘连的牛眼病例。1906年Peter描述了现今称为彼得异常(Peter anomaly)的一些病例。在1个多世纪以来,对于本病究竟是一种单纯的疾病,还是有同一表现的多种疾病构成始终存在争论。
眼酸硷化学伤
化学物品的溶液,粉尘或气体进入或接触眼内,都可引起眼部损伤,统称为化学性烧伤。多发生在化工厂、实验室或施工场所。其中最多见的为酸性烧伤和硷性烧伤。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
中央晕轮状脉络膜萎缩(central areolar choroidal atrophy)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原发性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圆形或卵圆形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缺失,裸露脉络膜大血管。眼底改变和临床症状类似中央性脉络膜萎缩,但仅局限在黄斑部。
色素性静脉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色素性静脉旁视网膜脉络膜萎缩(pigmented paravenous retinochoroidal atrophy)是一种罕见的眼底疾病。1837年由Brown首先报道,病名不一。由Franceschetti命名为静脉旁色素性脉络膜视网膜变性。现名称由Nobley于1983年命名并已广泛采用。近年来我国也有数例报道。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发生于先天基础上的特殊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变性及继发的脉络膜变性。。
泪腺肉样瘤病
肉样瘤病(sarcoidosis)是一种特发性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肉芽肿性炎症,侵犯泪腺者约占6%,表现为一种原因不明的眼眶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
没有找到任何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