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肝内血管瘤
肝血管瘤(hemangiomas)大多数属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常在成年人出现症状,女性为多。肿瘤见于肝脏任何部位,常位于包膜下,多为单发(约10%为多发),肿瘤直径多小于4cm,但亦可小至数mm,个别大至30cm者。肿瘤表面呈暗红或紫色,外有包膜,切面呈海绵状。有时血管瘤内可见血栓形成和瘢痕,偶有钙化。显微镜下血管瘤是一内壁为不同大小的扁平内皮细胞的血管管道构成交通的空隙网,其中含红细胞,有时可见新鲜的机化血栓。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肝血管瘤通常为海绵状血管瘤。过去认为少见,但近年由于超声显像的普及,此病十分常见。过去因无症状,又无超声显像,故未发现。女性略多于男性,可见于任何年龄,以30~60岁多见。外观呈紫红色,质软,可压陷,切除标本萎瘪,切端呈囊状或筛状空隙--海绵状,间见疤痕甚或钙化。镜下见大小不同血管腔,由扁平内皮细胞构成管壁表面,腔间隙由纤维组织构成,通常不伴肝硬化。以前认为单个居多,超声显像问世以来所观察到常为多个。
肝错构瘤
肝错构瘤(hamartoma of liver)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肝脏肿瘤样畸形。实质上肝错构瘤是胚胎发育不良而具有肿瘤的特征,从外科角度仍将此病归为肝脏良性肿瘤。其病理特点是以肝细胞为主要成分,且含有胆管、血管及结缔组织等排列混乱的正常肝组织,并有丰富的结缔组织增生。
肝脏破裂
肝脏破裂是指钝器作用引起的肝脏破裂,是腹部创伤中的常见病。肝破裂在各种腹部损伤中约占15%左右。一般来说,右肝破裂较左肝为多。肝位于右侧膈下和季肋深面,受胸廓和膈肌保护,一般不易损伤,但由于肝脏质地脆弱,血管丰富,而且被周围的韧带固定,因而也容易受到外来暴力或锐器刺伤而引起破裂出血。在肝脏因病变而肿大时,受外力作用时更易受伤。
外伤性胆管损伤
胆道损伤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泛指种种原因造成的主要是肝外胆管的损伤,例如战伤、刀伤、爆震伤、上腹挫伤、交通事故、上腹手术以及新应用如某些介入性治疗、肝脏移植术后等的意外损伤等。为了区别其性质、原因和伤情,利于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可把胆道损伤分为创伤性和医源性胆道损伤两大类。各种胆道损伤的直接结果常表现为胆道感染、胆管狭窄(不全梗阻)和(或)胆瘘形成以及以后的诸多续发性肝脏和全身的损害。
异位胰腺
异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亦称迷走胰腺(Aberrant Pancreas)或副胰(Accessory Pancreas),凡在胰腺本身以外生长的、与正常胰腺组织既无解剖上的联系,又无血管联系的孤立的胰腺组织,均称为异位胰腺。属于一种先天性畸形。
胰高血糖素瘤
胰高血糖素瘤(glucagonoma,GCGN)是胰岛A(α2)细胞瘤,分泌过量的胰高血糖素,主要表现为皮肤游走性、坏死溶解性红斑,糖尿病,贫血,舌及口角炎、外阴阴道炎、低氨基酸血症等,又称为高血糖皮肤病综合征。多恶性,常早期转移。肿瘤直径一般为1.5~3厘米,有时整个胰腺均为肿瘤。早期手术切除肿瘤后,皮肤损害和糖尿病可迅速消失。本病多见于40~70岁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绝大多数为绝经期的女性。多数病程达1年以上,有的超过12年。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
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congenital cystic dilatation of bile duct)是一种伴有胆汁淤积的外科胆道疾病。1723年Vater报告了首例胆总管囊肿,此后被相继报告。先天性胆管囊状扩张症可发生于除胆囊外的肝内,外胆管的任何部位。Caroli于1958年详细描述了肝内胆管的囊状改变,所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名称已经不能包括此类病的全部,学者们认为统称为囊状扩张或胆管囊肿为宜。
老年人胆囊癌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大多无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酷似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应注意鉴别,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腹水和贫血等。
胆管良性狭窄
指胆管损伤和复发性胆管炎所致的胆管腔瘢痕性缩窄。可由医源性损伤、腹部外伤和胆管结石、感染引起。受累胆管因反复炎症、胆盐刺激,导致纤维组织增生、管壁变厚、胆管腔缩窄。进而出现胆道梗阻、感染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的来源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胆总管结石为原发性胆管结石的组成部分,它可在胆总管中形成,或原发于肝内胆管的结石下降落入胆总管。
没有找到任何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