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病毒性出血热
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此类疾病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临床表现多较严重,病死率很高,病原、寄生宿主和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一些差异,并常在一定地区流行。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发现了十几种由病毒引起的出血热,其中在中国广泛发生的是流行性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出血热和在新疆发生的新疆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trichinosis,trichinellosis)是由旋毛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流行于哺乳类动物间,人因生吃或半熟食含旋毛虫包囊的猪肉等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痛、水肿和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等。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类型,一般较轻,病程较短,易忽略,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和肝区疼,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亚临床型),可有肝大。
重型乙肝
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约占乙型肝炎的1%左右。以青年居多。劳累、酗酒、感染、营养不良、末期妊娠、病毒重叠感染等均可促使急、慢性肝炎的病情转重。 重型肝炎的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要注意早诊早治,全力以赴进行抢救。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日本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省、市、自治区的381个县。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生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系统防治,取得良好。近几年,不少地区疫情有所回升。目前尚处于流行状态的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四川、云南环境复杂的大山区。每当汛期,常有急性血吸虫病的小规模暴发流行。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
胞内分枝杆菌感染(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 infection)的病原菌胞内分枝杆菌于1967年由Runyon命名,该菌属生长慢、非光产色菌,菌体短小,可从土壤、水和动物排泄物中分离到,感染的鸟类、哺乳动物和富含鸟粪的土壤可能是该菌的自然宿主。在正常人的分泌物中有时亦能分离到该菌。发病机制还不确切。主要表现为慢性肺部感染,儿童表现为淋巴结炎,免疫抑制患者(尤其是AIDS)呈播散性感染。分泌物或活检组织涂片可发现大量抗酸杆菌,培养检查可发现鸟分枝或胞内分枝杆菌生长。联合用药疗效较好。
异尖线虫病
异尖线虫病(anisakiasis)是异尖线虫属第三期幼虫寄生在胃肠道引起的疾病。人因生食含活幼虫的海鱼而感染。急性期临床表现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慢性期以胃或肠道嗜酸性肉芽肿为特征,可并发肠梗阻、肠穿孔和腹膜炎。本病多见于日本、欧美等有吃生鱼片的国家,我国尚未见有病例报告,但东南沿海的近海鱼类异尖线虫第三期幼虫感染率很高。异尖线虫病是我国禁止入境的二类寄生虫病。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持续高热、头痛、瘀点样皮疹(或斑丘疹)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自然病程约为2~3周。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系由吸入粗球孢子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急性良性无症状的或自限性的呼吸器官原发性感染;偶尔播散,可在皮肤,皮下组织,淋巴结,骨骼,肝脏,肾脏,脑膜,大脑或其他组织形成局灶性病变.我国1958年首次报告1例原发性皮肤球孢子菌病,患者系从流行区归国的华侨。
人蠕形螨病
人体蠕形螨常见的有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腺蠕形螨两种,主要寄生在毛囊及皮脂腺内。重度感染和/或并发细菌感染时,可导致皮肤损害,引起蠕形螨病。人蠕形螨感染具有全球性,感染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
没有找到任何疾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