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问大夫首页 >疾病库>血液科 >缺铁性贫血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缺铁性贫血 (痿黄)

缺铁性贫血症状

典型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相关症状: 面色苍白 食欲减退 红细胞偏低 红细胞分布宽度偏低 剧烈运动后头晕 食欲异常 唇甲色淡 面少血色

  缺铁性贫血症状诊断

  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贫血程度及其发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慢性贫血由于发病缓慢,人体通过调节能逐步适应而不出现症状。

  一、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1)特殊表现缺铁的特殊表现有:

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

  2)非贫血症状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1.体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2.常见并发症

严重持久的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衰。

  二、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

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

  三、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

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1μ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

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μ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μg/ml细胞为缺铁)。

查看全部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更多医生

推荐医院

更多医院

缺铁性贫血相关疾病

缺铁性贫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