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1.呕血与黑便 是提示上消化道出血的最直接证据。患者和家属均能较准确的提供呕血和(或)黑便的信息。如呕血和(或)黑便次数多,每次的量亦多,则提示患者出血量大。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若在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以上时,患者常出现周围循环衰竭的症状,除头晕、乏力、心悸外,常伴冷汗、四肢厥冷、脉搏细弱、心跳加速、心音低钝、呼吸气促、血压下降等失血性休克表现。少数患者在出血后有一过性晕厥或意识障碍(系暂时性或一过性脑缺血所致)。部分患者,尤老年患者可有烦躁不安的表现,系脑缺氧所致。
3.发热 上消化道大出血后,多数患者可有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发热可能是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后,引起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稳定所致。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
4.呕血应与咯血相鉴别 一般情况下,呕血与咯血不难鉴别,但若患者出血量大、呕出鲜红色血液时常需与咯血相鉴别(表1)。
?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3.出血量的判断 上消化道出血时,若每天出血量达5ml以上,粪便隐血试验即可呈阳性;每天出血量超过50~70ml以上时,粪便可呈黑色。黑便一般较黏稠,如柏油状。若胃内积聚的血量超过350~400ml以上时,则可引起呕血。
由于血液在胃内停留或停留时间较长,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经胃酸的作用而形成正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故呕出物的色泽呈棕褐色或似咖啡渣样。当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则血红蛋白与硫化物结合而形成硫化亚铁,所以粪便呈黑色。
如果患者出血量大,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很短,则呕出的血色可呈暗红,甚至鲜红,且常有凝血块。同样道理,大出血时如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短,则可排出暗红色血液,或者看似黑便,但用水稀释后,可见到有暗红的血液混在其中。
一般而言,出血量的大小与破裂血管的大小、是动脉或静脉破裂有密切关系。较大静脉血管破裂,其出血量大;小动脉破裂的出血量也大;广泛的毛细血管渗血,其出血量一般也较大。
4.出血是否停止的判断
(1)呕血和(或)黑便的次数与量:经积极治疗后,患者呕血和(或)黑便的次数与量显著减少,提示出血减轻;当患者无再呕血、黑便或数天无黑便或大便已转为黄色则提示出血已基本停止。
(2)临床表现:患者出血后的症状,如头晕、心慌、冷汗等减轻或消失,脉搏及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即脉搏不再增快,血压不再降低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3)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较稳定,不再进行性下降或血尿素氮逐渐降至正常,均提示出血已经停止。
(4)如患者留置有胃管,则从胃管抽吸出的血液其色泽逐渐变淡,提示出血已减轻,当抽出含有胆汁的清亮胃液时,则提示出血已经停止(胆汁系从十二指肠反流入胃内,如不伴有血液时,提示降部无出血性病变或者出血病变已停止出血)。
5.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与体征,部分患者可作出初步的病因诊断,而确诊常需依赖有关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