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蛲虫病病因
一、病因
接触感染(35%):
蛲虫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通过肛门一手一口直接感染和人群之间接触感染,偶尔,在肛周孵育的幼虫再返爬回肛门内而发生逆行感染。本病容易传播,常在集体儿童机构或家庭中造成流行。
不良卫生习惯(30%):
儿童没有养成饭前洗手,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勤换洗内裤、被褥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被污染虫卵的食物、玩具经口感染,也可经口鼻、吸入飞扬的虫卵再咽下而感染。
二、发病机制
蛲虫的致病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机械或化学刺激,营养消耗及虫体迷路所致的并发症而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在宿主肠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蛲虫,对肠壁神经末梢均有一定程度的机械与化学性刺激,并可反射性地引起神经和胃肠功能失调,成虫的头部钻入肠黏膜内吸取宿主的营养,也可吞食肠内容物与微量血液,若蛲虫数量大则可影响儿童患者的营养吸收与身体发育,雌虫在肛门周围产卵可刺激皮肤,引起局部发痒,发炎或局部湿疹,出血和继发感染;长期刺激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失调,蛲虫附着于肠黏膜,并可钻入黏膜下层,导致肠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引起微小溃疡,小脓肿和出血等,成虫也可侵入阑尾引起急性或亚急性阑尾炎,偶尔雌虫逸出肛门外产卵,并可进入附近器官引起严重损害,可进入女性泌尿生殖系统;或经女性生殖系统进入盆腔或腹腔,并在局部产卵引起局部炎症和继发细菌性感染;后期可致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脓肿或肉芽肿;还可导致脏器损害,穿孔等,此外,有报道蛲虫引起的肺结节性阴影,推测可能是蛲虫经呼吸道移行至肺部所致。
蛲虫所致的病理改变主要为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中性粒细胞浸润,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及脂肪性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