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问大夫首页 >疾病库>泌尿外科 >淋球菌感染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淋球菌感染 (淋病奈瑟菌感染,淋病奈瑟球菌感染,淋病奈瑟氏菌感染,淋病双球菌感染)

淋球菌感染病因 主要病因: 淋病奈瑟菌,淋病双球菌

  淋球菌感染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淋球菌是Neisser于1879年所发现,故又称奈瑟氏淋病双球菌。淋球菌为革兰阴性的卵圆形或球形菌,常成对排列,两菌的接触面扁平或微凹,大小为0.6~0.8μm。无鞭毛无荚膜,也不形成芽孢。在脓液标本中淋球菌位于白细胞内。在含有动物蛋白质的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良好,生长环境的最适pH值为7.0~7.5,最适温度为35~36℃,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在含5%-10%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迅速。20~48h后观察菌落为圆形、凸起、湿润、光滑、半透明、灰白色、边缘呈花瓣状。淋球菌可有多种分型方法。根据菌落大小、光泽等分T1~T5五种类型,T1和T2两种菌落为毒性菌株,菌体表面有菌毛;T3,T4和T5为无毒菌株,菌体表面无菌毛。菌毛与淋球菌的侵袭力有关。淋球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不耐干燥和冷热。在干燥环境中1~2h死亡。加热至55℃ 5min即灭活,室温1~2天内死亡。对一般化学消毒剂和抗生素均敏感。根据淋球菌生长时所需的不同营养,又可分为脯氨酸 (Pro-)、精氨酸(Xrg-)、尿嘧啶( Ura-)等型。

  二、发病机制

  淋球菌虽然具有内毒素,但与其毒力关系不大。淋球菌表面抗原调节宿主和寄生菌间的相互关系,是其致病性和免疫性的重要部分。表面抗原有:

  ①菌毛蛋白抗原 菌毛作为一种毒力因子,淋球菌表面的Ⅳ型菌毛与上皮细胞表面的CD46受体结合,通过信号传导使淋球菌黏附在上皮细胞,进而发生感染。Ⅳ型菌毛也介导淋球菌在上皮细胞表面的运动。淋球菌菌毛具有高度变异性,能够地逃避机体的免疫杀伤作用,可使人体反复感染该病。

  ②Opa蛋白抗原 Opa蛋白是淋球菌外膜表面一种具有高度变异能力的蛋白,人体细胞上存在Opa蛋白的天然受体。Opa蛋白与其受体结合,使由菌毛启动的黏附作用更为紧密,使淋球菌穿透上皮细胞,进入黏膜下层引起炎症。

  ③ 脂多糖抗原 脂多糖的结构在淋球菌入侵上皮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缺少乳糖—N—新四糖结构的菌株黏附上皮细胞量可减少至20%~30%;脂多糖的类脂A能帮助淋球菌逃避人体血清的补体杀伤作用,也是淋球菌感染机体的重要因素。

  ④孔蛋白抗原 孔蛋白能够中断多形核白细胞脱颗粒、吞噬小体的成熟,以及诱导上皮细胞和吞噬细胞的凋亡等。机体感染淋球菌后,淋球菌被多形核白细胞(PMN)吞噬,吞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和淋球菌的产物(如肽聚糖和脂多糖等),可引起黏膜表面纤毛上皮细胞的毒性损伤。

  淋病双球菌进入尿道后,借助于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与尿道上皮粘合,淋病双球菌外膜的蛋白转至尿道的上皮细胞膜,继而淋病双球菌被柱状上皮细胞吞食,然后转至细胞粘膜下层,通过内毒素脂多糖和补体,lgM等的协同作用,于该处造成炎性反应。由于前尿道、子宫颈、后尿道、膀胱黏膜具有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有利于淋球菌上黏附,故淋球菌容易在上述部位寄生,其中,淋球菌对前尿道黏膜的柱状上皮细胞最敏感,因而前尿道最容易被感染。

  三、耐药性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可由染色体介导(染色体基因的选择性突变)、质粒介导(获得新的耐药基因)或两者共同介导。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的突变引起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受现象被称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细菌中许多天然的质粒含有抗药性基因,可编码合成能分解破坏抗生素的酶,这种质粒称为抗药性质粒,又称R质粒。接合型质粒与耐药性质粒在菌株间的播散有密切的关系,它能够在不同的淋球菌之间甚至淋球菌与其他细菌之间转移其耐药质粒,淋球菌可以通过质粒的结合、转化等途径实现其耐药基因在菌株间的传递。抗生素的滥用和错用,尤其是不规则用药(如小剂量多次用药)易诱导淋球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四、病理改变

  淋球菌在人体感染30小时左右开始引起黏膜的广泛水肿和粘连,并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当排尿时,受粘连的尿道黏膜扩张,刺激局部神经引起疼痛。由于炎症反应及黏膜糜烂、脱落,形成典型的尿道脓性分泌物。由于炎症刺激尿道括约肌痉挛收缩,发生尿频、尿急。若同时有黏膜小血管破裂则出现终末血尿。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及隐窝后亦可由黏膜层侵入黏膜下层,阻塞腺管及窝的开口,造成局部的脓肿。炎症消退后,坏死黏膜修复,修复的粘膜由鳞状上皮或结缔组织代替,出现增厚、增硬、容易出血。严重或反复的感染,结缔组织纤维化,可引起尿道狭窄、输精管或输卵管狭窄、梗阻。

查看全部

推荐医院

更多医院

淋球菌感染相关疾病

淋球菌感染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