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血管内皮损伤
当机械、感染、免疫及血管自身病变等因素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时,通过止血机制可促使血栓形成。
2.血流异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血流缓慢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以下机制参与了血栓形成:①红细胞聚集成团,形成红色血栓;②促进血小板与内皮的黏附及聚集、释放反应;③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过程。见于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脱水、各类肿瘤、炎症等所致的高黏滞综合征及循环障碍。
3.抗凝活性减低
人体生理性抗凝活性减低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引起人体抗凝活性减低的常见原因有:①先天性或后天性AT-Ⅲ减少或缺乏;②PC及PS缺乏症;③由FⅡ、FⅤ等结构异常而引起的抗蛋白C现象(APC-R);④肝素辅因子Ⅱ(HC-Ⅱ)缺乏症等。
4.纤溶活力低下
临床常见者有:①纤溶酶原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②纤溶酶原激活剂(PA)释放障碍;③纤溶酶活化剂抑制物过多。这些因素导致人体对纤维蛋白清除能力下降,有利于血栓形成及扩大。
二、发病机制
血管壁损伤(机械、感染、缺氧、免疫及代谢等)、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升高、抗凝功能减弱及纤溶活性降低)及血流异常(缓慢、停滞及旋涡)是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其机制也有所侧重。内皮损伤和血小板功能亢进在动脉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而血流缓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则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先决条件。病情发展阶段不同,病理改变也各异。早期为高凝状态,其血栓形成的能力超过抗血栓能力,体内有形成血栓的倾向,但不一定有体外凝血象的异常。血栓形成阶段是心血管腔内有血栓形成。血栓栓塞阶段是血栓脱落导致远端组织缺血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