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北京华医中西医结合

在线咨询

特邀专家

在线咨询

特邀专家

在线咨询

您的位置: 问大夫首页 >疾病库> >肝吸虫病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病因 主要病因: 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体肝内胆管

  一、发病原因

  华支睾吸虫是雌雄同体的吸虫。其生活史复杂,按发育程序可分为成虫、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及幼虫等八个阶段。成虫寄生在肝内胆管系统,尤其在胆管的分支部分。偶亦可见于胰腺管内。成虫虫体狭长、扁薄,前端尖细,后端较钝圆,状似葵瓜子仁。体表无棘,呈褐色半透明。大小为(10~25)mm*(3~5)mm,有口、腹两个吸盘,消化器官有口、咽、食管和分支的肠管。生殖器官系雌雄同体,其两个睾丸均呈分支状,前后排列于虫体的后端(图1)。成虫蠕动缓慢,大多吸附于胆管内壁黏膜。其虫卵是人体寄生虫卵中最小的一种,约为(27.3~35.1)μm*(11.7~19.55)μm,呈椭圆形,略似电灯泡状,壳厚,呈棕黄色,一端有陷入于卵壳中的小盖,在连接处卵壳增厚,卵内含一个毛蚴。

  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是多种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类。

  成虫寄生于宿主的肝内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大都是吸附于胆管内壁的黏膜,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营有性生殖。虫卵随胆汁到达肠道,与粪便一起排出体外,如落入池塘和溪沟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沼螺、豆螺等)吞食后,卵内毛蚴即在螺肠内孵出,穿入肠壁,在肠道周围软组织内先后发育为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逸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鲩鱼、麦穗鱼、棒花鱼、鲫鱼及鲤鱼等)或淡水小虾体内,形成囊蚴。人或其他终末宿主动物如吃进含有囊蚴而未煮熟的淡水鱼或淡水小虾后,囊蚴外壳可被胃酸及胰蛋白酶消化,在十二指肠内幼虫脱囊逸出。幼虫沿胆总管移行至肝内胆管寄生,最后在胆小管发育为成虫。

  二、发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多寄居肝胆中,以组织液和黏液中的葡萄糖或蛋白质为营养,引起患者消化不良、是与不争等消化系统症状。虫体及虫卵的机械刺激及其代谢产物的作用是引起患者免疫应答的原因,导致患者出现肝区肿痛、胆管炎等。当大量感染时,虫体堵塞弹道,引起阻塞性黄疸。

  三、病理变化

  常见的病理变化有胆管阻塞、胆汁淤积,胆管上皮细胞发生脱落,继而呈腺瘤样增生,胆管壁增厚而逐渐变狭窄,胆管呈圆柱状或囊状扩张。胆管周围与门静脉周围均见纤维组织增生,以及淋巴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并向肝实质扩散。在中毒感染的儿童病例中还可出现肝硬化。华支睾吸虫感染还与原发性肝癌、胆管癌的发生密切关系。

查看全部

推荐医生

更多医生

肝吸虫病相关疾病

肝吸虫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