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问大夫首页 >疾病库>眼科 >恶性青光眼
极速咨询 (智能分诊三甲公立医生)

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恶性青光眼 (睫状环阻滞性闭角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病因

 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1.睫状体-晶状体或睫状体-玻璃体阻滞:

许多研究曾发现恶性青光眼的患眼存在某些解剖结构异常,即在睫状突、晶状体和玻璃体前界膜三者之间(睫状环水平区域)的解剖关系异常。


  经典的恶性青光眼几乎总是发生在具有眼前节解剖结构异常(如远视眼、小眼球和浅前房)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是否相对拥挤的眼前节(狭窄的眼前房和厚而前移的晶状体),同样亦存在相对狭窄的睫状环区。

  睫状突、晶状体和玻璃体前界膜之间的解剖关系异常,也许是引起房水逆流和玻璃体腔内水囊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旦在手术、外伤、炎症或缩瞳剂等诱导下,这种解剖关系异常变得非常显著并表现为恶性循环过程。在强调睫状体或直接晶状体阻滞的同时,不应低估玻璃体(尤其前玻璃体)的重要作用。

  2.晶状体悬韧带松弛:

恶性青光眼患者的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可能是由于晶状体悬韧带异常松弛、脆弱和来自玻璃体压迫所致。临床上,应用散瞳睫状肌麻痹剂治疗恶性青光眼,就是通过拉紧悬韧带来改善晶状体-虹膜隔的前移。晶状体悬韧带松弛可能是由于严重、长期的房角关闭的结果,或者由于手术、缩瞳剂、炎症、外伤及一些尚未清楚的原因引起睫状肌痉挛、水肿和前移的结果。随后,这些危险因素引起晶状体赤道部直接推压周边虹膜及关闭房角,此概念曾被提出称为“直接晶状体阻滞性青光眼”。现在认识到这些情况更多见于所谓非传统性恶性青光眼或类似恶性青光眼,应与某些已知原因的疾病,如睫状体-脉络膜渗漏、晶状体松弛综合征或未被诊断出来的晶状体半脱位鉴别。

  总之,恶性青光眼是一种多因素、多机制的疾病,在有或没有异常眼部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多种致病因素和前面提到的多种发病机制参与此病理循环。然而,对于周边部玻璃体与睫状体这一“盲区”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引起玻璃体容积增大的最初事件(玻璃体后部高压发生)仍不清楚,真正的恶性青光眼发病机制需要更多的基础信息和可靠的证据。不管恶性青光眼的各种有关发病因素及其机制如何不同,其最后的常见途径是玻璃体的自我扩张。

  二、发病机制:

  对恶性青光眼目前尚缺乏公认的发病机制,下述乃几种比较流行的学说。

1.玻璃体内“水袋”形成学说:

这一学说首先由Shaffer提出,以后为许多学者所接受,假设房水潴留在玻璃体后脱离之后,导致虹膜-晶状体或虹膜-玻璃体隔前移,引起前房普遍变浅,加重生理性瞳孔阻滞,甚至引起房角闭塞,导致眼压升高。借助超声波检查,可以证明玻璃体腔内水袋的存在。导致房水向后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最大可能由于睫状体-晶状体阻滞所致。


2.睫状体-晶状体(或睫状体-玻璃体)阻滞学说:

有人观察到恶性青光眼患者睫状突的顶端向前旋转压迫有晶状体眼的晶状体赤道部或无晶状体眼的前玻璃体膜,这就阻塞了房水向前流的通道,故主张将恶性青光眼称谓“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以代替恶性青光眼。房水循环发生机械阻滞的原因可能与典型的恶性青光眼病人具有小眼球、小角膜、前房浅、晶状体厚以及视轴短等解剖因素有关,再加上滴缩瞳剂、外伤、手术及葡萄膜炎等诱因,可使睫状体水肿或痉挛,促使睫状体与晶状体(或玻璃体)进一步相贴近,从而导致眼压升高。

3.玻璃体及玻璃体前界膜阻滞学说:

玻璃体前界膜可能参与恶性青光眼的形成,认为恶性青光眼者的玻璃体及玻璃体前界膜通透性降低,影响液体向前引流。灌注实验表明,当眼压升高时,通过玻璃体的液体流抗力也增加,因此导致经过玻璃体凝胶移动之液体减少。这种抗力增加可能由于玻璃体浓缩及其向前移位,因而前周边玻璃体与睫状体及晶状体赤道部处于同位相贴状态,减少了玻璃体前界膜可以通过液体的区域,进一步加重了玻璃体凝胶内液体向前移动的阻力。由于前后玻璃体的压力差,使浓缩的玻璃体凝胶向前移位,导致前房变浅。

4.晶状体韧带松弛学说:

恶性青光眼者的晶状体-虹膜前移可能由于晶状体韧带松弛或软弱无力以及玻璃体的压力所致,另一些学者也提倡这一学说,而且认为晶状体韧带松弛系由于持续性房角闭塞的结果或者由于手术、缩瞳剂、炎症、外伤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的睫状肌痉挛的结果。由于晶状体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径增加,晶状体-虹膜隔前移,导致前房变浅。

查看全部

推荐医院

更多医院

恶性青光眼相关疾病

恶性青光眼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