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公立医生在线解答,1-3分钟回复
儿童期情绪障碍症状
典型症状: 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期恐怖性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儿童强迫症,儿童癔症,儿童抑郁症
相关症状: 秋季狂躁症 尿频 紧张 强迫观念 攻击行为 情绪低落 儿童性别偏差 肚子疼 儿童精神运动发育异常
一、症状;
儿童情绪障碍主要类型如下:
1.儿童恐怖症
正常儿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都可能会对一些特殊的物体或情境出现恐惧害怕的现象,这是面临危险处境的一种防御反应,不属于病态症状。恐惧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不经任何治疗,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消失。
儿童恐怖症根据恐怖对象可有几种:
(1)对动物恐怖症:发生于学龄前期与学龄期,恐怖的对象为猫、狗、昆虫等;
(2)特殊环境恐怖症:如害怕黑暗、独处、登高等;
(3)特殊物体恐怖症:如对尖锐物体的恐怖;
(4)疾病恐怖症:害怕患癌症、肝炎、心脏病,害怕死亡。
(5)社交恐怖症:害怕陌生人、害怕在大庭广众下说话、害怕被人注视;
2.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通常发生在6岁以前,病程至少1个月,需排除其它儿童心理疾病以及引起恐惧和焦虑症状的疾病。
该病主要有以下症状:
(1)在与陌生人或同龄人交往时,存在持久的焦虑,表现为社交回避行为;
(2)与陌生人交往时,对其行为有自我意识,表现出尴尬或过分关注;
(3)患儿与家人或熟悉的人在一起时,社交关系良好;
(4)显著影响社交关系,导致交往受限,当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痛苦、不适、哭闹、不语或退出。
3.儿童抑郁症
除表现情绪低落外,可以较多地表现为多动、攻击性和冲动性等行为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各种躯体不适等。
按照发生的年龄不同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婴儿抑郁
6个月以后的婴儿与母亲分离,在经过短暂的急性痛苦期后,逐渐表现行为退缩、对环境反应降低、兴趣丧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紊乱等。当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旁数月后,抑郁逐渐消失。
(2)学龄前期抑郁
表现为不快乐、哭啼、活动减少、兴趣减退、行为退缩、不愿参加活动和游戏、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和紊乱。由于他们的言语和认知发展水平有限,不能确切地描述抑郁病情,主要是通过行为观察和病史帮助判断;
(3)学龄期抑郁
此时期除了有学前期抑郁的表现外,可以出现抑郁体验,自责自罪,烦躁抱怨,有自杀观念或行为。同时,在学校有行为方面异常,如学习兴趣丧失,注意力不集中,拒绝参加学校活动等。诊断的确立需要结合父母报告的病史和对儿童的询问,单凭一方面的资料往往会漏诊;
(4)青春期抑郁
症状类似于成人的抑郁症状,有抑郁的外在表现,也有明显的内心体验。但是,与成人不同的是,更多的出现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破坏性行为、逃学、药物滥用,出现自杀的比例也较高。
通常有以下几种类型:
(1)神经症性抑郁
表现为情绪低落、易激惹、疲乏无力、食欲改变、睡眠紊乱。发病与心理素质和心理应激有关;
(2)重症抑郁
表现为情绪低落、精神运动性抑制、自我评价降低、自杀观念、自杀行为、食欲降低、食欲增加、体重下降或增加、早醒、注意不集中等。重症抑郁一般都有内部生物学机制的异常;
(3)伴抑郁的适应性障碍
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儿童在不良的环境刺激或环境变迁后发生情绪问题,出现情绪低落、悲伤。绝望感等。发病与心理素质和心理应激因素有关,后者所占比重更大。
4.儿童强迫症
通常表现反复的、刻板的强迫观念或强迫动作,如过分反复洗手、反复检查自己行为、无意义的计数、排列顺序、反复回忆自己刚做完的事或考虑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患儿自知这些思想和动作是不必要的、无意义的,但自己无法克制。
5.儿童癔症
常见于少年儿童,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家庭不和、教育方法不当、父母对孩子过分纵爱和保护都易使儿童发生癔症。文化程序及家庭经济水平低、或地方风俗迷信影响的儿童也易发生癔症。临床发作形式的类型与成人基本相同,一类是躯体形式障碍,是指表现为非器质性的运动、感觉或植物神经症状,称为转换性反应;另一类为分离性反应,表现为发作性意识朦胧、情感爆发、行为异常等,发作间期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发作表现遂与成年癔症相近似。
二、诊断:
主要分为:分离性焦虑障碍、儿童期恐怖性障碍、社交敏感性障碍、儿童强迫症、儿童癔症、儿童抑郁症等,应该注意各个类型之间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