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北医三院放射科)创建于195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以透视、x线摄影、胃肠道和泌尿系造影为主要内容的初级放射科发展成为完全数字化、种类齐全的现代化放射科,全面提供数字化x线摄影、数字化各种特殊造影检查、全身计算机断层(CT)、全身磁共振成像(MRI)和各类介入检查治疗服务。当前,科室拥有高端MRI设备8台(包括一台关节专用MR)、高端CT设备6台,数字X线摄影机14台,移动X线摄影5台、胃肠造影1台及乳腺摄影1台,并且已经建成覆盖医院本部及各分院的PACS网络。每年为近50万人次患者提供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服务。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在李果珍教授的带领下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历程,经历刘庚年教授、谢敬霞教授、李选教授,逐步发展成种类齐全的现代化放射科,通过全院PACS网络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自袁慧书教授接任主任,带领放射科进行了改革,实行亚专业分组,并重点发展骨肌亚专业,目前骨肌系统影像诊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为我国首批影像学硕士和博士授予点之一,至今已经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80余名,目前尚有多名博士和硕士在读。医学影像科常年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年培养数十名进修医生、访问学者,并且于2007年成为北京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1年获北京市磁共振成像设备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科室多次获得部级、市级及北京大学各类奖励。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等科研基金,发表SCI及国内期刊数百篇。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会议并进行大会发言及展板展示。获得多项专利。
目前放射科129人的队伍中,医师组39人、技术组66人、护理组8人,医辅人员16人。医师组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13人,其中博士33人。技术组研究生4人,本科生33人。
科室依托医院特色,定位为综合性放射科,目前分神经、五官;心胸、血管、乳腺;腹盆;骨肌及CT介入五个亚专业学组。同时骨肌系统影像依托我院骨科、运动医学科的优势,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袁慧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放射科主任,骨肌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著,两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863项目、985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编、参编多部著作。
韩鸿宾: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北京大学医学部科研处副处长,神经五官组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脑缺血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开发与应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承担多项国家级、北京市级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985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获得包括中华医学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申请多项专利。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刘剑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放射科副主任,腹盆组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承担或参与国家级、市级、院级多项科研基金。主编参编多部著作。
王晓华:副主任医师,放射科副主任,心胸血管组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特别擅长肺部疑难杂症的CT诊断。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承担或参与多项北京市级科研项目,参编多部著作。
现任科主任袁慧书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骨肌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CT引导下介入诊疗。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委、骨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普通放射装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放射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放射专科分会常务理事。同时担任《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常务编委、《实用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磁共振成像杂志》编委。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著,两次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863项目、985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编参编多部著作。
在袁慧书主任的带领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将继续秉承多学科全面发展、亚专科重点突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发扬“团队合作、敬业奉献” 的精神,为每一位病患提供优质、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为中国的影像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