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夫 > 找医院 > 上海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 医院动态 >正文
今年4月7日“卫生日”的主题是糖尿病。近日,记者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获悉,该院内分泌科主任陆颖理教授的课题“长三角环境污染与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及干预研究”取得进展。该团队研究发现,环境污染与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密切相关,目前已在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余篇,2篇发表在国际内分泌临床杂志《JCEM上。关于铅污染与脂代谢紊乱的论文近期发表于《自然旗下杂志《Scientific Reports。
陆颖理主任表示,“环境因素不仅是指自然环境因素,也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前者是指空气、水、土壤等;后者是指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精神压力等。”环境污染与内分泌代谢、尤其是糖尿病和肥胖的关系,亟需引起社会重视。
自然环境:重金属污染亟需重视
陆颖理主任介绍,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据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据新调查数据,目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4%,且正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复杂,目前认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遗传易感性等,都与糖尿病的发病相关。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因素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为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与糖尿病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关系,近几年,陆颖理主任带领团队开展了名为“SPECT-China”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对我国华东地区环境污染情况采集了手材料,目前样本总量已达10483人。
陆颖理主任介绍,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她带领团队针对上海、浙江、江西、安徽、南京等地区的人群和空气、水、土壤、大米、食盐等调查发现,铅含量的超标与国人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而且通过动物模型,发现一定浓度的铅污染引起大鼠代谢区域DNA的甲基化变化,与肥胖的发生有关,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观点。
“在我们前期的调查工作中发现,我国人群血铅浓度虽然低于国家上限,但是显著高于美国人血铅浓度;同时,在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中,血铅浓度呈现递增趋势,血铅与肥胖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机制还有待我们后续进一步研究来揭示。”陆颖理主任表示,“血铅与脂代谢紊乱的密切关系已经得到证实,其导致肥胖率上升,而超重和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同时陆颖理主任的团队也发现,镉等重金属污染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有其他重金属、有机物等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关系都很密切。
“对于环境污染,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其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但现在我们可以说,环境污染对于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同样巨大。环境问题,不容忽视。”陆颖理主任表示。
目前,该团队的研究已受到国际流行病学知名Henry Khan的,并被英国大媒体之一的路透社。
社会环境:健康素养亟待提升
那么,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对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影响是什么?陆颖理主任表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比如体力劳动大量减少、静坐时间不断增加、精神压力有增无减,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再加上高蛋白和高脂肪饮食结构趋势的明显改变,这些都会导致肥胖和超重比例的增加,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糖尿病呈现几个特点:,经济发达程度与糖尿病患病率有关;第二,糖尿病知晓率低,未诊断率高;第三,低教育是糖尿病易患因素;第四,餐后高血糖比例较高。“从地域来看,农村的糖尿病患病率在逐年上升。事实上,美国已有研究发现,蓝领中的糖尿病患病率要高于白领人群,这正是因为知识较低、缺乏健康素养的缘故。”陆颖理主任分析,“年龄层次上,我们的调查显示,55岁~60岁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高血压、高血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很高,这跟他们这一代人的遭际有关,比如自然灾害带来的深蒂固的‘饥饿感’,可能导致他们在生活上升后的饮食过度现象。”
陆颖理主任呼吁:“我们应该意识到,环境的破坏不仅会直接影响我们当代人的身体健康,给家庭带来痛苦和负担,更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的后代带来灾难性的结局。保护环境,需要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我们每一位人提高环保意识、更新健康理念,提升健康素养,共同营造一个清洁、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