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记录 我要提问
咨询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中医特色 > 正文
立即在线咨询医生

14万三甲医院医生 3分钟接诊 智能分诊

“叶似邪蒿”的柴胡

2015-08-09      来源:互联网        专题:柴胡

《本经中并没有记述茈胡的原植物形态,说柴胡“叶,一名芸蒿,辛香可食”的应是《名医别录,到陶弘景作《本经集注才引《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至北宋《图经本草,才明确记载当时所用柴胡原植物的形态特征,也提到柴胡有一种“叶似邪蒿”者,但所画五幅药图中并没有这一种,可见北宋时,这种柴胡已成传说而不用了。

现今《药典柴胡是近现代本草学家据宋代《证类本草中文字和药图对柴胡的描述,以及对近代药市流通的主流品种的考察综合作出的判定。并不能证明宋代以前的柴胡原植物为何。只能假设也是这种东西。由于古代药用柴胡的品种比较繁乱,清代以来就有一些医药家探讨《伤寒论时代的柴胡为何种植物。

明末倪朱谟《本草汇言1624年云:“银柴胡清热,治阴虚内热也;北柴胡清热,治伤寒邪热也;软柴胡清热,治肝热骨蒸也。……如《伤寒方有大、小柴胡汤。仲景氏用北柴胡硬柴胡也。”

川籍医家唐海宗《本草问答1893年卷上四有云:“又柴胡须用一茎直上,色青、叶四面生、如竹叶而细、开小黄花者,乃为真柴胡,是仲景所用者。近有草,辛温发表,绝非柴胡本性,断不可用。四川梓潼产柴胡,价极贱,天下不通用,只缘药书有软柴胡、红柴胡、银柴胡诸说,以伪乱真,失仲景之药性,可惜!可惜!”唐海宗的这段话,“断不可用”后应该是有断句的,此句语义与前段是一个整体。很多刊本此处不断句,意思就相反了。仔细推敲,唐海宗的本意应是说,四川梓潼产真柴胡川产竹叶柴胡与其描述“真柴胡”相同,价也极贱,但却不能天下通用,是因为天下柴胡伪品多而乱真,真是太可惜了!当然这是唐海宗个人的观点,不过后人蒲辅周梓潼人也说:“梓潼凤凰山的桔梗,长卿山的柴胡,也都是很好的药。这种柴胡,叫竹叶柴胡,色绿,用茎,北柴胡用。”参见何绍奇《不要执死方治活人——1968 年蒲辅周先生录。

由于古典本草记载有一种“叶似邪蒿”的柴胡,所以也有人认为前胡即是《伤寒论时代的柴胡。早提出此观点的大概是清代的孙星衍1753~1818,他在辑复的《神农本草经“柴胡”条中说:“茈、柴,前声相转。《名医别录前胡条,非。陶弘景云:《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这是认为前胡即是柴胡,并非别是一物,不宜另立一条。章太炎《论治温者用药之妄中有言:“……陶隐居云:前胡似柴胡而柔软,为疗殆欲同,神农本草经上品有柴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按此知柴胡、前胡是一类,土宜小异,呼音渐殊,外台秘要崔氏小柴胡汤直作小前胡汤,其证也,……”此观点近些年也常有人为文论证,本人综合前人所论并结合己见略论如下:

《别录说柴胡“叶一名芸蒿,辛香可食”,陶弘景注引《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长四五寸,香美可食。”芸蒿具体为何目前不清楚,但斜蒿就是蒿属的邪蒿,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和今柴胡叶近竹叶状迥异,却和今前胡叶相类。

《图经本草云:前胡“初出时,有白芽,长三四寸,味甚香美。”如今不知是否还有吃前胡芽的,贵州毕节地区有种出名的传统野菜叫红姨妈菜锣鼓菜、罗鬼菜,这东西贵州、云南等地又有叫它“前胡”“小柴胡”的。但我查《中国植物志,发现红姨妈菜并非如今的前胡,红姨妈菜是菊科的白包蒿,而前胡是伞形科多小苞片组的植物。网络上常见将两者等同,应是误会。白包蒿具有理气,活血,调经,利湿,解毒,消肿等功效。民间多用于月经不调,经闭,慢性肝炎肝硬化,水肿,带下病,瘾疹,腹胀疝气等疾病的治疗。注意,植物学界对植物的划分归类常有变化,红姨妈菜在过去是被划入伞形科的,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即是如此,但谢氏同样指出红姨妈菜不是前胡。

今前胡芽或许真能食用,但似乎没听说今柴胡叶能做菜吃的,倒是见或听网友说吃柴胡叶中毒或呕吐的,也不知他们吃的是否真是柴胡的嫩叶,或是误会。参见刘靖林网络文《一种野菜的本土文化。

《名医别录所记前胡功效:“味苦,微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与《本经柴胡功效相类。《武威汉代医简有一方:“治久咳上气,喉中如百虫鸣状,卅岁以上方:茈胡、桔梗、蜀椒各二分,桂、乌喙、姜各一分,凡六物冶合,丸以白密,大如婴桃,昼夜含三丸,消咽其汁,甚良。”此“茈胡”所治似乎更象前胡的“去痰实,下气”。《太平圣惠方卷第四十六中也有“治咳嗽。心胸痰滞。喉中作呀呷声”的“前胡散”:“ 前胡三分去芦头木通三分锉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旋复花半两紫菀半两仁麸炒微黄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

柴胡,唐之前多作茈胡,古人谓茈通紫字,茈胡也即紫胡,则可能古柴胡是紫色的,宋《图经本草说前胡:七月内开白花,与葱花相类。八月结实。细,青紫色。”当然其后还提到几种,颜色各异,当时前胡品种应该也较混乱。如今前胡鲜看文献一般是灰褐色、灰棕色或暗褐色。但也有表皮灰棕色略带紫色者华中前胡四川贵州。

《外台秘要卷崔氏方一十五首中崔知悌、胡治、甄权《古今录验把仲景的大、小柴胡汤称为大小前胡汤,说明王焘之前这并非一种罕见的现象。这种说法虽然是少数派,但也不要轻视这一现象,因为此三人并非泛泛之辈,且有特殊的背景。

崔知悌的家族是许州鄢陵崔氏,是中国历史上显赫的名门望族清河崔氏的一支,东汉以后,清河崔氏一直都是山东望族,至唐代开国,士族门第有五姓七家之说,崔氏就占了两家,即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唐代清河崔氏有十二人做过宰相。清河崔氏是显赫的文化高门世族,历代文化大家、饱学之士辈出,这样的家族必然有丰富的历代藏书。史料显示,清河崔氏一族,亦有世代相传医术而知名者,参见《北齐书崔景风传。崔知悌的医术或许源自清河崔氏。崔知悌本人也非一般票友式的儒医,而是一位富有实践,且颇具创见的医家,知名如如崔氏八味丸、黄连解毒汤等方为其所创。还应注意到的是崔知悌的家族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崔氏,其父崔义真,曾任陕州今河南陕县刺史,他本人也长期在河南为官,历任洛州今属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如果张仲景真是河南人,我们还是应该重视崔知悌关于仲景大小前胡汤的说法。同样《古今录验的作者甄权 约540~643年也是许州扶沟 今河南扶沟 人。持同样说法的两人都是河南人,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恐非巧合。南北朝时的医家胡洽一作胡道洽,为广陵今江苏江都人,恰好也属于孙思邈所说“秘仲景方而不传”的江南医师。

《神农本草经茈胡尚志钧辑复本:“味苦,平。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生弘农川谷。”如果仅从字面直解来看,古典柴胡的主治应是肠胃问题,其推陈致新之功本意大概与大黄相类。所以清代徐大椿《本草经百种录说:“柴胡,肠胃之药也。观《经中所言治效,皆主肠胃,以其气味轻清,能于顽土中疏理滞气,故其功如此。”张锡纯也认为柴胡不但善于调肝,兼能消胀满通大小便。清末周岩《本草思辨录则反对徐大椿的看法:“然诸承气汤何以俱不用柴胡,本经所主,亦非专属肠胃。”古之柴胡主肠胃较有代表性的大概是大柴胡汤,但后世论柴胡药用似已不重于此,不知何故,或古今柴胡有异?但我注意到各地民间一些名“柴胡”者的混淆品常以肠胃病为主治,如广西、福建的牡蒿菊叶柴胡、地胆草《岭南采药录称为“土柴胡”,福建民间称“丁茄夫”,专治胃肠病。

关于宋以前“叶似邪蒿”的古柴胡芸蒿,清代以来本草考据家的推测主要有三类可能:前胡白花、石防风类日本滨防风、蒿属牡蒿、青蒿、茵陈蒿等。前两类实际在过去常混淆使用。伞形科石防风在河北、陕西山阳、甘肃、宁夏等地就多混作“前胡”使用,或名“硬苗前胡”。石防风在古代原本就属于防风类之一别种,它在山东就混称防风。而白花前胡在山东称小防风,在广西称土防风,在江苏连云港地区混称防风。可见古代前胡和防风含石防风实际中常混淆使用。参见参见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中册中关防风文。

芸蒿“叶似邪蒿”,而邪蒿“叶似青蒿”,如果简单思维不搞那么复杂,单从名称、叶形以及白蒿有“由游胡”别名来看,芸蒿可能还是属于如今《中国植物志中菊科艾蒿组黄花蒿系的植物,《中国植物志第762卷中对黄花蒿系的植物学定义是:“一年生草本。茎单生,分枝多,无毛。茎中部叶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末次裂片边缘具多枚细小的栉齿。头状花序半球形或球形,在茎上排成开展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本系我国目前有2种,2变种:即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或者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 ex Roxb.、青蒿原变种、大头青蒿变种。黄花蒿含青蒿素即是如今《中国药典的中药“青蒿”的。而《中国植物志第762卷中,古代本草中的“邪蒿”归属于植物学青蒿不含青蒿素的别名。黄花蒿的自然分布要比青蒿广泛得多。黄花蒿系的植物在不同生境中,其体态略有变异。汉末《伤寒论小柴胡汤主治中,“往来寒热”如疟状是首条,是否当时曾使用含青蒿素能治疟疾的“柴胡”黄花蒿?尽管青蒿素加热到60摄氏度就会失去效用,但古人是不知道的,不妨碍古人将黄花蒿用于汤剂治疗类似症状的疾病。《温病条辨用“青蒿鳖甲汤” 治疗“夜热早凉”,即是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不用小柴胡之药。另,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其实也有健胃去积的功效。清严西亭《得配本草言青蒿“其气芬香,与胃独宜。”青蒿是、茎、子、叶并入药用,秋冬用子,春夏用苗,子下气开胃,外用用鲜茎叶,治痢用叶或捣汁。雷公云∶“凡使,……使子勿使叶,使勿使茎,四件若同使,翻然成痼疾。”参见《证类本草。这东西分布广泛,是古人常见且常食用的植物,它成为古人常用药物是很自然的。因为古人常生食,估计很早就知道这东西能治疗疟疾的症状——“往来寒热”。《伤寒论中方剂,柴胡、葛大量都用到半斤8两,葛是食物无疑,古柴胡芸蒿大概也是来源于当时的食物。清代畏用柴胡的医家用青蒿代柴胡,不知是巧合还是某种考究后的结果。

《五十二病方中,蒿类青蒿、白蒿、鹊棠下蒿用于治疗牝出血、蝎子叮伤、小便滴沥不尽,外用居多,涉及人体“管道”疾患,《武威汉简医方中,茈胡用于治疗咽喉管道咳嗽,或是拓展应用?古代文献中,如果单说“蒿”,多指青蒿而言,《五十二病方中,青蒿疗牝痔出血,与《本经草蒿青蒿“主治疥瘙痂痒,恶疮”相符,尿道不适、咽喉不适或可视为其一种症状扩展。

【申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问大夫”或“wendaifu.com”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问大夫网站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 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取得书面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问大夫”。其它来源的文章系转载文章,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转载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请发邮件至2393136441@qq.com,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

在线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