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咨询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内科

 眼底内科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现有正副教授级人员8人,每位教授有自己特长,大部分教授有国外工作研究的经历,于强教授曾经在日本学习研究,杨晖教授曾经在美国学习研究,并与国际同行保持学术联系,熟悉并掌握国际眼科同行在相关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目前住院病人床位数规定为20位,但实际上由于经常需要增加额外急重患者的紧急加床,因此平均住院患者在25人左右。

       我院眼底内科是以内科治疗,激光治疗为基本手段的眼底专科。也是国内最早和首次设立的专业种类。由于只有眼科规模和患者数量到达一定程度,才可能设立这样的专科。因此这一新的设置目前还只能国内主要顶级的大型眼科医院开展与模仿。

        目前眼底内科在数十年的发展和探索中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工作重点。 并且赢得了全国同行的认可。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不仅给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本专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和丰富的病例经验积累,我们有责任和信心依靠医院领导的支持和广大患者的信任,极尽全力为尽一份医生的天职而努力工作. 同时我们非常欣慰我们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关系,全区医生护士以及后勤服务人员配合默契和谐。形成了良好工作氛围,从而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康复环境,我们将继续为更好的医疗服务水平,满足群众需求而不懈努力。

       眼底内科在专业上强调各种复杂性眼底疾病的诊断,利用世界上最新的各种相关仪器分析,准确判断疾病性质,阶段,预测疾病过程和视力预后,使用各种非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通过灵活应用抗炎药物、抗炎及抗病毒药物,免疫抑制剂、神经营养康复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抗氧化药物、多种中药配方及单方药物、玻璃体腔药物注射,穴位注射以及生物电物理治疗,眼底激光,巩膜外冷冻等等方法使其对眼底病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该科还积极探索国内国际最新治疗手段,针对疑难疾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

       目前我科的工作在国内同行中具有重要的导向地位。比如;

 

       我们在国内第一次报道特发性息肉样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之后在国内出现的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和报道。

 

       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顽固性,严重白塞氏病的手术治疗,从根本上治愈和缓解了部分被判为不可治疗Behcet病患者。并首先发表有关研究。目前这一疾病的治疗保持在数量和疗效的世界最好水平。

  易长贤, 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眼底内科主任,苏黎大学医学博士及临床眼科学博士后。
1982年中山医学院本科毕业, 1989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之后在苏黎世大学眼科医院博士后,住院医,接受系统的临床现代眼科学习。 有广泛的眼科临床与基础知识。先后在世界一流大学(苏黎世大学眼科)、国内著名大学(北京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眼科)及中山眼科中心长期从事临床医疗和研究工作。主攻眼底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眼科激光治疗。包括各种复杂罕见眼底疾病及顽固性葡萄膜病,视神经疾病诊断和治疗,并积极探索各种新的治疗手段。


专业研究方向: 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各个方面. (包括各种复杂眼底疾病诊断及治疗,尤其是视网膜血管性疾病,葡萄膜疾病,黄斑疾病, 眼底疾病的激光治疗, 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眼底疾病,尤其是稳固性葡萄膜炎,眼内炎的外科手术等。)


教学方面---1995年开始招收眼科学临床硕士研究生,辅导临床及研究工作,先后担任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山大学包括进修医生,医学系,口腔系,精神卫生系,视光学系等本科生,研究生,七年制全英班以及外国留学生的理论及临床教学工作。

获奖
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 优秀教师奖1993;
北京大学(原北京医科大学) 优秀临床医师奖1994;
中山大学 优秀教学奖,2008,2010

人才梯队;
眼底内科有雄厚的技术力量,现有正副教授级人员8人,每位教授有自己特长,大部分教授有国外工作研究的经历,于强教授曾经在日本学习研究,杨晖教授曾经在美国学习研究,并与国际同行保持学术联系,熟悉并掌握国际眼科同行在相关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主要著作;
1 翻译德文原著《Der Photographierte Augenhintergrund》中译本《图谱眼底病学》已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于1996年11月出版、该书得到德国政府Inter Nation基金会及S.Karger出版社的资助、全书198页,35.9万字。
这是我国第一部德文眼科专著的中文译著,

2. Atlas of Indocyanine (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主译)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美国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出版社联合出版 1999年2月,北京
3. Oxford Handbook of Clinical Medicine (Third Edition) (英)------牛津临床医学手册 (主译)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北京 1999年出版。
4. 翻译英文原著 [COLOR ATLAS OF GLAUCOMA] 中译本《青光眼图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北京,2000年9月出版。

主要发表科研文章

53 "Effects of melatonin i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published in Ann NY Acad Sci 1057:pp384-392, 2005. Changxian Yi, Xiaoyan Pan, Mengxiang Guo, Walter Pierpaoli

54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 Submitted by Drs. Changxian Yi and Xiaoyan Pan; commented by Dr. Stephen Russell and Drs Anita Agarwal and paol Sternberg Jr.; Edited by H. Richard McDonald. Retina. The journal of retinal and vitreous diseases 26(6)2006:pp 688-692


56. 玻璃体切割在梅毒性葡萄膜炎中的试探性应用: Pilot study of treating syphilitic uveitis with vitrectomy---one case report. 杨方列,潘小燕,闫红, 王红梅, 刘顺英, 易长贤*. 通讯作者: 易长贤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510060 眼科学报 2006;22:221-223

57.面对顽固的眼底疾病,我们真那么无能为力吗? 医家金鉴: 中华医学会千名专家从医经验纪实 眼科学卷,pp529-536: 主编:赵家良,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7.01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8.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mutations in the XLRS1 Gene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X-linked Junvenile Retinoschisis---Current Eye Research 32:685-691, 2007.
Meizhen Zeng, Changxian Yi, Xiangming Guo, Xiaoyun Jia, yan Deng, Juan Wang and Huangxuan Shen. (Meizhen Zeng and Changxian Yi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59.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challenges. Submitted by Drs. Changxian Yi and Xiaoyan Pan; commented by Dr. Manfred A. von Fricken. Edited by H. Richard McDonald. Retina. The journal of retinal and vitreous disease. 28(5)2008: pp772-777.

于强教授,
眼科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眼底内科副主任,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副院长。
1983年中山医科大学本科毕业。1995年中山医科大学眼科学博士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导师李绍珍院士),曾到日本群马大学医学部眼科进修眼底内科(清水弘一教授)。1995年月12月任副教授,2000年月12月任教授,2004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有关糖尿病视网病变研究、眼底病的诊治和眼科药物临床试验方面的工作。
近期发表论文情况:
1、Li J, Wang JJ, Yu Q, Chen K, Kalyankar M, Goldstein B and Zhang SX. Inhibi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by lovastatin down-regulates VEGF expression and ameliorates blood-retinal barrier breakdown in db/db mice: role of NADPH oxidase 4. Diabetes. 2010 Jun;59(6):1528-38. Epub 2010 Mar 23.. IF:8.398
2、陈潇, 于强, 周琳,黄创新。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凋亡相关因子半胱氨酸蛋白酶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及bcl-2相关X蛋白的影响。中华眼底病杂志2010,26(2):174-175
3、Li J, Wang JJ, Chen D, Mott R, Yu Q, Ma JX, Zhang SX.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 protects the blood-retinal barrier and ameliorates retinal inflammation in type 2 diabetes. Exp Eye Res, 2009; 89(1): 71-78. IF:2.579
4、Li J, Wang JJ, Yu Q, Wang M, Zhang SX.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is implicated in retinal inflammation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FEBS Lett, 2009; 583(9): 1521-1527. IF:3.264
5、王丁丁, 柳夏林, 于强, 卢彦.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浆中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9; 27(5): 441-444.
6、黄创新, 于强, 陈潇, 周琳.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改变的防治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8; 24(4): 272-275.
7、卢彦, 于强, 蓝育青, 严励. 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视网膜变坏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8; 26(4): 315-319.
8、于强, 刘万丽, 闫宏, 于斌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比较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1): 45-46.
9、Liu L, Yu Q, Wang H, Zhang SX, Huang C, Chen X. Association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 polymorphisms with retinopathy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abet Med, 2006; 23(6): 643-648. IF:2.970
10、于强, 王化峰.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肿瘤坏死因子β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6; 14(6): 420-421.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测. 中华眼科杂志, 2001; 37(5): 363.
18、于强, 张欣, 陈景荣, 刘杏, 余敏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的关系.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1; 17(4): 257-259.
19、于强, 张欣, 柳青, 陈秀琦, 钟晓菁. 达纳康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光凝术所致的眼部前段改变的干预效果.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1; 17(3): 187-189.
20、于强, 张欣, 陈景荣, 刘杏, 余敏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及多焦视网膜电图图像特征.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00; 18(12): 759-761.
21、于强, 鲁桂兰, 郝元涛.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生存质量主要因素的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 16(3): 141-143.
22、于强, 吴景天, 董东生, 邹海兰, 向里南, 王超英. 复方樟柳碱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脉络膜病变.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 16(2): 71-74.

于强教授著作:
1、参与“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的编写(第14章,眼科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P213-229,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2、参与“当代心脏病学” 的编写(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眼底检查,P146-157,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3、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实用教程” 的编写(第四章第十三节眼部疾患,P146-157,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4、参与“全科医学临床诊断学” 的编写(第十一章视神经及视路病,P872-877,科学出版社。)
5、参与“视路疾病基础与临床进展” 的编写(第十四章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神经病变及第三十章糖尿病视盘病变,P378-390,P516-520)
目前我科的主要临床工作与科研方向包括;
一.葡萄膜疾病:尤其是各种罕见少见以及顽固性葡萄膜炎, 包括白塞氏病,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交感性眼炎, 小柳原田综合征,各种多灶性葡萄膜炎,内源性眼内炎等对药物控制欠佳反复发作危及视力的严重的顽固的葡萄膜炎进行严密观察和住院治疗, 部分患者接受综合治疗及手术治疗.
二.视神经疾病: 视神经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遗传性和特发性视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三.眼底血管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性病变 视网膜血管阻塞, 视网膜血管炎症Coats病, 老年性黄斑变性, 各种遗传及先天性眼底疾病, 视网膜色素变性, 黄斑疾病,
奖励:于强教授
1、“生存质量测量的方法学研究及其应用”在1997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证书号97-2-85-5)第五完成者
2、“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及方法学系列研究”,2001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1-医-3-024-R01);第一完成者
3、“广东农村白内障盲人的群体防治”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01-医-3-053-R04)第四完成者
4、“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病机理及分类的系列研究,2001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2000-053-)第六完成者
5、“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B15-3-05-R07)[2007]2774号,第七完成者
6、“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眼科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B15-0-2-05-R08)[2008]2434号,第八完成者
7、获2005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的“中华眼科学会奖”。


科研基金;
1. 获国家教委回国人员科研基金50000 元,
2. 获卫生部回国人员科研基金5000 元.
3. 获德国INTER NATIONES 基金会基金2500德国马克。(Inter Nationes Kennedyallee 91-103, D-53175 Bonn. Fax: 02 28-880-457, 02 28-880-228,)
4. 1999年获瑞士生物医学研究所科研协作基金5000美元(INTERBION 基金会),及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配套基金20000人民币。科研课题; 关于褪黑激素对老年性黄斑变性及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5. 1998.05.22-1998,11.20 受瑞士联邦奖学金”YOUNG PROFESSORSHIP” 资助, 由苏黎世大学医学院院长,眼科学教授PROF. B. GLOOR重访苏黎世大学眼科和学习工作.
6. 2001年度广东省中医药局立项科研课题---中药对Vogt小柳原田氏病脉络膜视网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编号401059,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负责人;易长贤
7. 以眼底图象为中心的眼底疾病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和可行性研究-----中山医科大学,教学科研课题. 2001-2003年, 资助金 3000元.

于强教授科研基金:
1、EPCs(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项目,第二人 2006(NO. 30500554/H1205)
2、复方血栓通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的机理及疗效研究。广东省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2004D10360)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方法及筛查方案的优化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2002C30501)
4、近视相关基因与中小学生近视发生及影响因素研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资助项目,项目指导者(2000年,2KM052015)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易感性与醛糖还原酶基因多态性的关系。广东省科学技术厅资助项目,项目负责人(1998年)

主要技术兼职;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人。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人
 广州市计划生育技术专家委员会专家
 广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成员
 眼科学报杂志编委
 Am J. Ophthalology 审稿人
 广东省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审专家。

于强教授主要技术兼职;
东莞光明眼科医院副院长,
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编委。

 

医院医生 更多
科室导航 更多
医院简介 更多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广州中山眼科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中国的南大门羊城――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中国第三大城市,拥有中国第二大的国际航空枢纽和便利的公共设施,是一个快...
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7:30
区庄院区:广州市越秀区先烈南路54号,珠江新城院区:广州市天河区珠江新城金穗路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