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液科简史
广医二院血液科始建于1987年,在社会各界、医院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下,经过几代学术带头人及全科人员的艰苦努力,目前已成为一支科研水平高、学术队伍合理、医疗技术精湛、服务优良、颇具规模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现代医学学科。2001年获得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2003年获得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重点学科,2004年获得广州医学院重点学科。
血液科有固定病床20张,百级层流病床2张(主要用于骨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简易层流病床3张。具有设备先进的血液实验室,承担全院的血液学形态、血液分子生物学以及部分出凝血项目的检测,并为研究生提供实验研究基地,是目前广东省开展出凝血疾病研究最早、项目最齐全的实验室,1997年被评为广州市教委重点扶持实验室。同时,我科还拥有先进的百特CS-3000血细胞分离机,主要用于采集造血干细胞和进行血液成份单采术治疗。国内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血液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血液科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技师1人,主治医师(讲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人,在读硕士2人。并有一批基础扎实、认真负责的专业血液护理队伍。就诊患者遍及省内外,月专科门诊患者1200余人。
二、专科临床特色
学科的研究方向主要为血液肿瘤的诊治、出血性疾病诊治和血栓性疾病的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居广东省先进行业。
我科是目前省内唯一开展肿瘤药敏检测和对耐药逆转研究较深入的单位。首先开展白血病体外肿瘤药敏试验;重点研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规律、对化疗的药物敏感性、耐药产生的机制及耐药逆转、白血病细胞的基因变化、癌基因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癌基因检测对白血病诊断、疗效判断、监测复发等方面的意义、反义核酸封闭癌基因的疗效等。1991年我科在广州市级医院中率先开展异基因、自体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及丰富的治疗经验,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急性白血病最长无病生存时间达15年。此外,应用蛇毒C组分治疗血液肿瘤也是我院首创并已在全市推广使用的。1998年起针对重型再障的预后差、支出费用大、治疗难度大等存在问题,开展用ATG+环胞素A等免疫治疗为主的综合手段治疗重型再障,获得较好成果,先后治愈重型再障10例(年龄7-69岁);对遗传性贫血的诊断和早期诊断亦居本市领先地位。
血栓性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列第一位,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和急性心肌梗塞是我国人口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发病率200-500/10万人/年,且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致残率高,每年花费的医疗费用占总体的40%左右,故政府对血栓性疾病防治的研究重点投入,“九五”、“十五”期间均在全国成立了血栓性疾病防治的重点攻关协作组。我科自九十年代起已开始通过对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物质及纤溶系统的全面检测,探讨血栓性疾病的高危因素和发病机制,并利用某些中药和蛇毒成分进行体外实验和临床研究,在全国应用中药和蛇毒抗栓治疗领先一步。
在血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的研究领域中,血液学实验室在全省开展出凝血疾病研究最早,项目最齐全。多年来潜心研究血栓性疾病(心、脑血管、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等)的溶栓治疗、先天性及后天获得性血小板疾病、凝血因子缺陷;蛇毒抗血栓药物的发掘、应用等,在全省出凝血疾病研究方面居领先水平。我科还开展对静脉血栓形成的机制和临床研究,通过联合多学科对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病因、实验室指标以及防治措施的探讨,为国内尚处于空白领域的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提出符合我国特色的静脉血栓的诊治指南。
学科有独立的血液学实验室,目前有副主任技师1名,技师2名。除常规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的各种诊断性检查外,主要承担研究生的课题和学科科研任务。拥有价值约170万元的仪器设备,可进行骨髓形态学、出凝血、HLA组织配型以及血液病遗传学等研究,常规开展项目22项,其中出凝血检查的实验室项目是广东省内最完善和突出的。2008年有13%的出凝血检查标本是来自外院病人。
三、擅长医治的疾病
1、易栓症 有些人很容易发生动脉或静脉的血栓形成(如脑栓塞、上/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或者实验室检查能检测到有血栓形成趋向的改变,由此冠名为易栓症。易栓症不是单一的疾病,也不同于高凝状态和血栓前状态,是指患者存在易发生血栓的缺陷,这种缺陷可以是遗传的,也可继发于某种疾病呈获得性。 易栓症的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部位有关,颅内血栓可造成头痛、头晕、视物模糊、感觉障碍、肢体运动的异常等,上、下肢深部静脉血栓可有肢体肿胀和疼痛,肠系膜静脉栓塞表现为腹痛、消化道出血、小肠坏死等,肺静脉栓塞会出血咯血、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生命危殆。 易栓症的病因有很多种,一般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型。常见的遗传性易栓症的病因有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蛋白C缺陷症、蛋白S缺陷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获得性易栓症的病因最常见包括肿瘤、重大手术、卧床、妊娠与围生期、糖尿病、口服避孕药、抗磷脂抗体综合症、血液高凝状态等。有些中风、重病或下肢髋膝关节手术后长期卧床的患者,如不注意功能锻炼及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极易发生易栓症。对于一些恶性肿瘤,常常合并有血栓形成,而且很可能是肿瘤的先发症状。 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在西方人群年发病率为1.6~1.82‰,美国每年有25~30万患者,其中15~50%并发肺栓塞。我国这种疾病的年发病数也在明显增加,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与生命。易栓症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英国每年医治易栓症的医疗费用高达20亿英镑,每年每万人损失282个工作日。此外,很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诊治,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高达20%以上。 在我国,遗传性的抗凝蛋白缺陷症占遗传性易栓症病因的50%以上,往往见于年轻患者,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下,并有家族中多个成员先后发生血栓形成的病史,往往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时,通过一位首先发病者(先证者),可以找到家族中有相同疾患的病人,再通过家系调查和基因分析,可以确定下一代有无相同的基因异常。对特殊的家庭成员,给予定期的监测和重点预防。 近年在我院开展的易栓症门诊中,已发现了多例易栓症的家系病例。例如一位18岁的男性患者,因突发大咯血和1周后下肢肿胀、疼痛入院,经放射性核素肺扫描检查诊断为肺梗塞,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他的父亲有过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史,几年前曾因“小肠坏死”不得已进行手术切除了近一米长的小肠;他的妹妹近年也经常发生头痛,经检查发现有颅静脉窦静脉血栓形成,其他兄弟姊妹中有数人曾分别发生过下肢肿胀。经过对其家系三代10个成员的检测,有7个成员存在遗传性抗凝血酶基因缺陷,他们的抗凝血酶抗原和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仅为正常人的30%左右,这是一个典型的易栓症家系,由于一种抗凝蛋白先天性缺陷造成的反复深静脉血栓形成,轻者肢体肿胀、疼痛和器官发生功能障碍,如处理不及时,可造成脑梗死、肺梗死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这个年轻患者由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已完全康复,对其他有症状的家属我们也给予了治疗,对未发病但已存在基因异常的家庭成员进行了预防血栓的指导。由于这是遗传性的基因异常使其体内不能正常地合成抗凝蛋白,所以患者在病情好转后仍必须坚持服用抗凝药物,以免复发。 遗传性易栓症的治疗虽然要维持服药,甚至有些病人还需要终身服药,但如果听从医生的指引,定期监测,用药得当,并不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生育能力。对于后天获得性易栓症病人,重点是预防。一般的手术,术后不宜卧床时间过长;对下肢骨折、重大手术后需卧床时间较长病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高危人群,如肿瘤病人、糖尿病病人、妊娠期以及口服避孕药的妇女等,应警惕血栓形成的可能,注意相关临床表现,定期进行易栓症的实验室检测,预防易栓症的发生以及早期治疗。 易栓症的系统治疗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包括对症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其中抗凝药物的剂型选择、剂量和疗程非常重要,因为抗凝治疗有出血的危险性,因此病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师的指导用药,切忌随便停药或加量,以免治疗不当,反而增加了病情的严重性。
2、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增殖性肿瘤是一组以骨髓髓系中一系或多系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这类疾病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骨髓纤维化等。其临床特点是起病隐匿,病程长,三系细胞增多,血容量增多和脾肿大,皮肤瘙痒、高血压、出血与血栓形成是常见的并发症,所导致的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致死或致残率高,约1/3的患者可转化为白血病、其它肿瘤及骨髓纤维化。各类型又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各型之间可相互转化,或合并继发性骨髓纤维化。每一种MPN亚型几乎都有白细胞、血小板和巨核细胞增多及后期的骨髓纤维化或骨髓衰竭期,或经历慢性增殖期、加速期和急变期的病程。该病严重危害了人群的健康,据中国医学科学血液学研究所统计,我国该病年发病率约为6-9人/10万,40岁以上人群为主,男多于女。由于近年人口老年化,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在我院血液科门诊患者中约占25%的比例。 以前对于该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血象、骨髓细胞形态、骨髓病理,但有时仍难与有类似表现的其它疾病相鉴别。2008年底,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以JAK2基因突变作为这类疾病的重要诊断标准,我科是国内少数几家较先掌握并进行该基因诊断的医院之一,技术成熟,方法先进,结果准确,为许多患者提供了确诊依据,使患者得到合理、规范的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
3、白血病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俗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 之一。其特点为造血组织中某一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或其他造血组织中的发生恶性增生,并浸润体内各脏器、组织,导致正常造血细胞受抑制,产生各种症状,临床表现以发热、出血、贫血、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我国白血病患者约为3~4人/10万人,小儿的恶性肿瘤中以白血病的发病率最高。据调查,我国<10岁小儿白血病的发病率为2.28/10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以急性白血病多见(70%)。成人以急粒多见, 儿童以急淋最多见, 慢粒多见于成人, 慢淋多见于老年。 急性白血病患者自诊断之日起即应给予积极化疗,除非患者在就诊时合并有严重感染(如肺炎或败血症等)或明显的全身出血倾向。可在积极抗感染、输血或单采血小板等治疗前提下,待患者一般情况稍为改善后再子积极的全身化疗、此类等待时期不应过长,因为白血病患者的感染或出血系白血病本身引起,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造血组织中占上风,抑制了正常造血,致使中性粒细胞、血小板等严重减少,才导致严重感染或出血,尽早控制白血病会有利于正常造血干细胞的早日恢复,也会帮助控制感染及出血倾向。 对慢性白血病患者,无论慢粒或慢淋,自诊断之日起也应给予相应的化疗,但治疗的强度应有别于急性白血病,这主要是因为慢性白血病(尤其是慢淋)患者发病年龄偏大,其白血病的进展一般缓慢,过于强烈或积极的化疗,反可能增加治疗相关的危险性,诸如脏器功能衰竭或免疫力进一步低下致严重危及生命的感染等。 骨髓移植又称骨髓干细胞移植,是器官移植的一种,将正常骨髓由静脉输入患者体内,以取代病变骨髓的治疗方法。用以治疗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功能缺陷、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其他一些恶性肿瘤。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与骨髓移植完全相同,其有效成份都是造血干细胞,只是采集的方式不同。目前干细胞移植是白血病治愈的重要手段。 我科在白血病的化疗方面已取得了与国内外报道相同的完全缓解率,针对 血液肿瘤的微小残留病灶,1991年我科在广州市级医院率先开展异基因、自体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肿瘤(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及 丰富的治疗经验,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急性白血病最长无病生存时间达15年 ;2003年又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双份脐带血移植术治疗成人急性白血病,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移植的难度和成功率均列国内先进水平,且费用较低,提高了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受到患者和家属的交口称赞。 随着医学技术飞速发展,“血癌”不再是绝症,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白血病完全可以治愈。
4.淋巴瘤 起源于淋巴组织,是最早发现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可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其中淋巴结、扁桃体、脾及骨髓是最易受到累及的部位。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和局部肿块,有相应器官压迫症状。此外,常伴全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最后出现恶病质。许多患者早期仅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因而忽视了检查和治疗,等到出现明显症状再来就诊,往往已到疾病的晚期。淋巴瘤发病有逐年增多趋势,全世界有患者450万以上。我国总发病率为1.39/10万人,死亡率为1.5/10万。男性多于女性。年龄20~40岁多见。分类为霍奇金淋巴瘤(10%)和非霍奇金淋巴瘤(90%)两大类型。诊断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淋巴瘤的病因与病毒、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治疗上是采取以化疗为主的化、放疗结合的综合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是化疗可治愈的肿瘤之一。另外还有各种生物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治疗等方法,均需根据患者疾病的分型和分期进行适宜的方案。我科与病理科密切合作,为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条件和保障。我科每年新诊治的淋巴瘤患者约60余人,其中大多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部分患者达到长生存。
5.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 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 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病因包括: 1.药物 是最常见的发病因素,药物性再障最常见是由氯霉素引起的。 2.化学毒物 苯及其衍化物和再障关系已为许多实验研究所肯定。 3.电离辐射 4.病毒感染 病毒性肝炎和再障的关系已较肯定。 5.免疫因素 再障可继发于胸腺瘤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6.遗传因素 Fanconi 贫血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7.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该病与再障关系相当密切 20%~30%FNH可伴有再障 15%再障可发生显性PNH。 再障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感染、贫血。 (一)急性型再障 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 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广泛而严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从而导致败血症。肺炎也很常见。感染和出血互为因果,使病情日益恶化,如仅采用一般性治疗多数在一年内死亡。 (二)慢性型再障 起病缓慢,以贫血为首起和主要表现;出血多限于皮肤粘膜,且不严重;可并发感染,但常以呼吸道为主,容易控制。若治疗得当,坚持不懈,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缓解以至痊愈,但也有部分病人迁延多年不愈,甚至病程长达数十年,少数到后期出现急性再障的临床表现,称为慢性再障急变型 再障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支持疗法和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的各种措施。慢性型一般以雄激素为主,辅以其他综合治疗,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满意疗效,不少病例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但血小板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临床无出血表现,可恢复轻工作。急性型预后差,上述治疗常无效,诊断一旦确立宜及早选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等治疗。 我科针对重型再障预后差、支出费用大、治疗难度大等存在的问题,1998年起开展了以ATG为主的强效免疫抑制联合方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探索,大大提高了重型再障的缓解率,将重型再障的死亡率降低了50%,并为病人节省了费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最近又开展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障的技术,为有条件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重症患者开辟了一条新的有成效的治疗途径。
四、知名专家
冯莹,血液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第七届血液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委员,广东省血液分会常委,广州市血液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广州分会常委,国际血栓与止血学协会委员和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并兼任《血栓与止血学杂志》编委、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血液肿瘤及出凝血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工作,具有扎实的血液病临床与实验室经验,先后发表论著、综述、研究报告和进展30余篇,参与编写《血栓与止血——基础理论与临床》(第三版)和《血栓病的诊断与治疗》等多部著作,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科研立项,曾获得广东省重大科研成果和广州医学院科技进步奖。
庞缨,副主任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常委,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血栓与止血学杂志》编辑。从事血液科临床、教学及科研10余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0余篇,擅长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类型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的诊疗,在应用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恶性血液病和部分难治性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效,移植技术和成功率居本省前列。
叶絮,副主任医师,中山医科大学血液硕士研究生毕业,南方医科大学血液学在读博士。美国血液学会国际委员。从事血液科临床、教学及科研10余年,长期在临床第一线工作,对血液肿瘤(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类型贫血及出血性疾病的诊疗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逆转白血病耐药的机制研究方面有独创性,对疑难出血性疾病和血栓性疾病的基因诊断有丰富的经验。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并多次获得优秀论文奖项。曾被派往美国进行培训。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表现突出,荣获广州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和广东省抗击非典三等奖。
五、科研、教学与学术交流
学科近5年来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和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获得省科委、省卫生厅以及广州市科委等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资助项目共9项,获得省市和医学院科技进步奖4项。2001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学科老一辈学术带头人刘泽霖教授于1995年创办了目前国内在血栓与止血专业领域唯一的杂志——《血栓与止血学杂志》,(正式刊号CN44-1513/R和ISSN1009-6213),并在全国发行,该杂志于2003年被评为国家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国科技刊物统计源期刊。自1996年起我科每年承担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血栓与止血学最新进展学习班,至今已坚持12年,由全国血栓与止血专业著名的专家教授授课,参加学习班的学员遍及全国19个省市,人数达2000余人。
由于对临床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具有勇于实践的精神,近年我科教学科研成果成绩骄人,曾先后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立项1项,广州医学院教学立项4项,广州市教委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广州医学院教学成果奖2项,广东省教育厅“151工程”教育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本科独立完成的教学课件、网络课件以及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分别获得教育部高校多媒体教学成果优秀奖1项,中华医学会第五届医学教育技术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东省高校多媒体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本科拥有多位临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意识浓厚、责任心强的优秀专科带教老师,有长期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专科教学方法和传统,在多次医学院教学评估和教育部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中均取得优良成绩,理论课讲授、实习医师带教、临床小课等安排合理,紧扣当前国际本专科研究的新进展、新热点,在实习医师、进修医师中有良好的口碑。每年接收全省和海南省到本院进修的专科医师4~6名,培养临床医师工作站医师6~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