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开创人张柏根教授,自1979年起从事血管外科专业工作。70年代末,在国内首先开展大剂量下肢静脉顺行及逆行造影;1983年首先提出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辅以Valsalva试验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984年设计并应用“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并提出“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概念;90年代提出下肢动脉多节段阻塞与多平面旁路术的概念。80年代中期,在国内最早开展移植血管再狭窄机制及防治研究。此后,先后开展了人工——生物复合移植血管研制、动脉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组织工程化血管及纳米技术在血管外科中的应用研究等前沿研究课题。共获得20余项立项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5项,八五攻关及863子课题各一项,以及上海市科委等课题多项。历年来,鉴定成果11项,获奖成果10项;出版专著19册,其中主编2册,论著200余篇。已培养博士18名,硕士22名,博士后出站1名。经过25年的努力,学科已具有10位成员,其中已获正副高级职称的各2名;经过硕士研究生培养的8人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5人次;曾有2人入选市科委启明星、1名入选市科委曙光计划。
张柏根教授参与了组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血管外科学组的筹备,自学组成立以后,任学组副组长至今。在二医大“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立项时,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列为外科学4个专业之一,张柏根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之一。2003年9月,血管外科成为独立专科后,在张纪蔚主任带领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一)医疗
1、血管造影技术 国内首先开展大剂量下肢静脉顺行及逆行造影,并首先确定下肢静脉顺行造影辅以Valsalva瓣膜功能试验诊断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的方法,已在全国同行中推广。在国内,是首先开展经皮血管腔内球囊导管扩张术、塞疗法等血管栓内介入治疗的单位之一。目前,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溶栓及栓塞等腔内介入治疗已成为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
2、动脉系统疾病 从最初的下肢单节段动脉狭窄的旁路转流术和急性动脉栓塞取栓术开始,现已施行数百例下肢动脉多节段狭窄旁路转流术以及动脉闭塞症的介入治疗,并能成功实施腹腔和肢体真性、假性动脉瘤(包括腹主动脉瘤破裂)切除重建术,其它动脉瘤包括肾动脉瘤、脾动脉门静脉瘘合并门脉高压、锁骨下动脉瘤切除重建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成为国内动脉外科最具实力和经验的单位之一。
3、静脉系统外科 在国内首先提出下肢静脉疾病的分类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类及“相对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疾病新概念;国内首创“股静脉壁环形缩窄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上述方法和概念已在国内被引用。近五年,陆续成功实施多种高难度手术,如下腔静脉肿瘤,腹膜后肿瘤累及下腔静脉壁,静脉畸形等手术。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激光腔内灼闭术、光照下动力去除曲张静脉术(TriVex术)及内窥镜深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SEPS术)等科技术,并且开展联合手术治疗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疾病。我科在静脉外科处于国内领先。
4、尿毒症病人血透通路建立术 近五年来,针对病人自身条件设计多种手术方法,已成功手术愈500人次,手术成功率98%以上,术后2年瘘管通畅率90%以上,远高于国内和国际平均水平。
(二)科研
仁济血管外科基础研究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形成移植血管再狭窄机制及防治研究、血管移植材料研制、动脉缺血性疾病基因治疗及纳米技术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研究等方向。近五年获国家各级科研经费100万余元,承担的主要课题有13项:863子课题(1项)、卫生部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计划(1项)、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科委基金(3项)、上海市卫生局课题(2项)、浦东新区课题(1项)、上海市高教局课题(1项)、二医大校基金(1项)。发表论文80余篇,编写专著12册,主编专著1册,是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五、六版及全国研究生规划教材《外科学》第一、二版参编单位。
鉴定成果4项,获奖成果1项: 2003年《肌肉注射VEGF165基因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实验研究》获上海市首届医学科技三等奖。
(三)教学水平
本学科属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教学基地,国家教委博士、硕士学科点。在国内最早具有血管外科博士研究生导师。
1.近五年,已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12名、硕士13名,其中3名曾派送美国或日本进修。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名。
2.接受每年二医大本科生见、实习教学。
3.每年接受血管外科进修生。
4.自1999年以来,每年成功举办国家级血管外科学习班。
(四)学科所获称号及荣誉
近五年,血管外科列入二医大“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专业,并利用第一期经费建立实验室;2003年第二次入选院特色专业。2001年国家药监局批准成为全国唯一的血管外科临床药理试验专业(国药监安[2001]418号文)。
历任科主任:张纪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