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院胃肠外科于2001年独立成为一个以胃肠道肿瘤综合治疗为主的三级临床学科。历经14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向省内外提供高水平、高质量消化道系统疾病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研究中心。现有在职职工32名,其中医生13名,教授、主任医师7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9名,8名硕士,1名博士。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名,护师(士)13人。胃肠外科有普通病床40张,监护病房4张。所有的工作日均有专科门诊,日门诊量从每天30例到目前日门诊量近50例,住院患者每月150例增加到目前380例,手术病例从每年500例到目前约2000例,在保证手术安全前提下每年在胃肠外科开展一项新技术。治疗病种包括胃肠道肿瘤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如肠梗阻、消化道出血、胃排空障碍、短肠综合征、肠瘘等,近年来,又重点开展了炎性肠道疾病尤其是克罗恩(Crohn)病、放射性肠炎、顽固性便秘、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等胃肠道疑难杂症的研究与治疗工作。
自2001年建科以来,为推动学科的发展,开展了规范化开放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全结肠切除术等胃肠外科具有一定难度的手术,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内括约肌切除在直肠癌低位保肛术填补了我省在直肠癌低位保肛方面一项空白,极大地改善了直肠癌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就诊范围安徽大部及山东、河南、江苏等省市,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和临床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肠内外营养对肠瘘病人的治疗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明显减少胃癌手术并发症。自2008年以来,我科紧跟时代的发展在我院最早开展了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胃癌根治术,2010年在安徽省内率先开展低位直肠癌内括约肌切除的保肛手术术、巨大切口疝无张力修补等临床上较新的术式并常规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对慢性便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用医用棉絮钡剂小球进行胃肠动力试验诊断慢性便秘及排粪造影结出口型便秘的诊断同时还开展了针对慢传输便秘的手术治疗如改良的STARR手术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我科针对本科室的护理和治疗特点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胃肠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使我科的病人治疗更具有专业性和连续性。此外结合我科是皖北地区最大的直肠癌治疗中心,培养了一批专业的造口护理师,使结肠造口术后的患者的生活和护理得到质的提升,获得了病员和家属的好评。2002年1月开展76%泛影葡胺经口治疗粘连性不全小肠梗阻,对粘连性小肠不全梗阻手术及非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临床资料,同时部分病人得到及时治疗。2003年1月开展巨大切口疝补片的应用,对巨大切口疝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治疗手段,2004年1月小肠导管及生长抑制激素对小肠梗阻的治疗,2005年1月经腹后纵膈切开贲门癌根治手术的应用,2006年1月痔上粘膜环切治疗环状痔,2008年1月内括约肌切除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的应用,2009年1月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根治手术,2010年1月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手术,2011年1月小团钡絮肠动力试验诊断慢性便秘,2012年开展改良STARR手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2013年在安徽省首先开展3D腹腔镜下治疗慢性便秘手术。至今已培养近16名硕士研究生,其中1人获博士学位。至今已发表各类文章80余篇,主编、参编7部教材和专著4部。连续6年成功举办省级继教学习班,4期国家级继教学习班。姜从桥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脾脏学组委员、安徽省外科学会胃肠学组副组长、腔镜学组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微创学组副组长,刘瑞林为安徽省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刘牧林为安徽省外科学会委员、安徽省抗癌协会结直肠学组副组长,李仕青为安徽省外科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副组长、安徽省抗癌协会胃癌学组副组长。2人为卫生厅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人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为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