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山,男,1918年4月出生,毕业于美国在上海的分校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1945),获博士和理学士学位。历任国立南京中央医院外科、胸心外科医师(1945-1948)。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胸心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终身教授。上海市重点学科研究室主任。兼任上海同德医科大学教授。华东六省一市胸心外科协作学会主席。上海九三学社名医俱乐部主席、顾问、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上海分会主任委员等。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副总编(1985~1998);《国外医学》心血管分册副主编(1991~1996);澳大利亚亚太胸心外科杂志编委(1993~1996)及亚太心脏病杂志(后改为循环杂志)(1996~迄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中、英文版编委(1980~2002);美国人工脏器学会会员;日本国际胸心外科医师学会创始委员(1987~迄今)。为我国胸心外科先驱者之一。50年代初研究支气管狭窄的外科治疗,1959年在国内首先报道支气管与气管对端吻合临床成功,同期国内领先报道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50年代研究低温麻醉心内直视手术及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方法、以后至力于研究助搏反搏法、心肌保护、生物瓣膜牛心包瓣研制及临床应用、体外循环对补体激活及消耗、人工心瓣膜测试仪的研究及测试;瓣膜及瓣环成形术的研究。1972年4月19日首例针刺麻醉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成功,为突破性成果。1975年开展重症监护技术,主编《心肺重点监护》(1988.11);《重点监护临床实践》(1994.3)及《实用重症监护治疗学》待出版。吴英恺、王一山等共编写《国际胸心外科实践》,参加编写黄家驷主编的《外科学》;兰锡纯主编的《心脏外科学》《血管外科学》;卫生部主办的《全国胸心外科进修班教材》等。曾撰写发表论文达180余篇,其中本人为第一作者的有71篇,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以中或英文刊登。获奖:(1)上海II型人工心肺机研制,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展出I等奖,个人二等奖,(2)体外循环助搏反搏装置,1983,卫生部科技进步II等奖;(3)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第一完成者),198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部级)I等奖;(4)猪心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模型的制作和再灌注损伤的防治的研究,1992卫生部科技进步III等奖;(5)人工心瓣膜血液动力学功能质量研究(第一完成者),199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III等奖;(6)心脏瓣膜修复术,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第一完成者),1994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III等奖;(7)茛菪类药物对体外循环心肌保护作用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医学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获得荣誉称号:(1)1977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2)1991国务院表彰医疗卫生事业突出贡献(特殊津贴);(3)1981国家首批批准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1993国务院授予终身制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