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玲,女,1948年生,山东泰安人。197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医学生物学专业,1977年调入阜外医院超声科,1989-1990年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医学中心、布莱顿皇家医院心血管超声进修学习,1998年晋升为研究员,教授。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阜外心血管病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血管超声专业工作近30年。自1998年至2003年4月曾任超声科、超声研究室副主任,於2000年至2003年主持超声科及超声研究室的工作。并兼任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学术委员会第七,第八界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学会第四届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卫生部装备医疗仪器评审专家委员会成员。
在近30年的心血管超声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全面掌握了心血管超声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具有解决与少见病例的能力,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尤其是在各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方面。在超声科发展的进程中,在各种方法学的建立、总结及推广临床诊断经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协助及负责带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十余名,在提高超声科整体诊断水平方面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作为科内的技术骨干力量,在超声科的各个发展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有较强解决问题及开创工作的能力。于80年代初期开展了应用新型二氧化碳造影剂行右心声学造影的方法学研究,部分取代了右心导管检查,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将彩色多普勒方法应用于临床,在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方面获得了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基本取替了右心导管。并且较早在国内进行了三维超声心动图的研究。作为主要执行者承担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无创定量测定肺动脉压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卫生部项目“心血管超声引导介入性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应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介入性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方法学研究,探索了心血管超声技术在介入领域中的应用,使得无创心血管超声诊断技术在介入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课题负责人、主要执行者及主要参加者共参加科研项目10余项。
共发表论文115篇,其中第一作者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临床超声心动图学)主编专著1部(心血管疾病影像学诊断图谱)、参加撰写专著4部:获87、88年度孙氏医学科研基金三等奖,共获得科研成果奖10项,其中部级成果奖6项,医科院成果奖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