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心脏起搏器,称为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包括普通心脏起搏器,埋入式心脏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数十年来心脏起搏器成功挽救了数百万患者的生命,并且显著改善了生活质量。
磁共振检查是医学影像学发展史上的革新,无辐射、高分辨率、真正的三维成像以及功能成像等诸多优势,在肿瘤诊断、神经系统检查、软骨关节病等领域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但众所周知,金属部件进入磁共振检查室的强磁场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是否植入心脏起搏器就意味着与磁共振检查“绝缘”了呢?
据全球数据统计,65周岁以上人群磁共振检查的需求急剧增加。而植入起搏器的主要年龄段在55-80周岁,正好与磁共振检查需求的高峰年龄段重叠。国外有学者统计发现,50-75%的起搏器植入患者需要磁共振检查。我国2015年一项覆盖6省市老年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调查发现,植入起搏器后2年内33.8%的患者需要磁共振检查,但因植入了起搏器只能放弃磁共振检查,其中91%的患者用CT检查替代,1%的患者行超声检查,11%的患者放弃了检查,影响患者的正确诊断和治疗策略。传统的起搏器磁共振检查是禁忌的,因为磁共振可以导致起搏器故障、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加热电极导线头端损伤心肌甚至心肌穿孔等,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使起搏器和磁共振能“和平共处”。
在临床医学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和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改进起搏器的材料,并为起搏器的电极和脉冲发生器分别设计了特殊的抗磁装置,使得整套起搏器系统可以在特定场强磁共振中正常工作。2010年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在中国上市,浙医二院心内科王建安教授与项美香教授共同植入了华东地区首例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目前浙医二院80%左右的患者植入的是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因此,项美香教授受邀参加了10月12日-15日在韩国召开的亚太心脏节律会议APHRS,并在首届亚太“磁共振兼容起搏器高峰论坛”上代表中国做学术报告,介绍了我国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现状、浙医二院的经验和如何进行磁共振检查等,受到了与会的高度称赞。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东西部发展不均衡,2015年我国磁共振兼容起搏器所占比例仅为4.2%,2016年有所提高至10%左右,但相比东亚邻国韩国的80%和日本的90%的比例,还有很大的差距。关键在于要进一步提高医生和患者的意识,同时医保和价格也是重要的因素,可喜的是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已纳入医保范围,价格也有显著的降低,目前比普通起搏器高1万元左右。因此,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无其他磁共振检查禁忌的情况如体内存在金属材料等,都应植入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尤其是磁共振检查需求可能性大的患者如房颤患者、脑卒中后患者、肿瘤患者和骨关节病患者等。如果因经济原因不能选择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患者,建议植入磁共振兼容的起搏电极,在起搏器电池耗竭更换起搏器时仍然可以选择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因为在起搏器更换时不常规进行电极拔除,甚至电极功能不良时,也只是废弃电极保留在心脏,再植入新的电极。由于电极拔除的风险大大高于电极的植入,目前国内电极拔除主要用于起搏器系统感染时,如果不拔除电极,感染则无法控制。
磁共振检查要求起搏器和电极都是磁共振兼容的,那么以前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是否就没有机会更换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了呢?当然不是。种情况:以前植入的部分型号的电极,通过了磁共振兼容的认证,也就是说,原先植入这些型号电极的患者在更换时,可以更换为磁共振兼容起搏器而进行磁共振检查。第二种情况:患者原来植入的电极,如果磁共振不兼容,在进行起搏器更换时,可拔除电极更换为磁共振兼容电极。电极拔除因风险高,通常是起搏器植入医生的“雷区”,10月18日浙医二院项美香教授团队在国内率先引进激光鞘辅助电极拔除,并顺利完成了2例激光电极拔除术。该方法大大提高了电极拔除的成功率与性。
那么,如果植入了磁共振兼容的起搏器,是否可以直接做磁共振检查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患者在进行磁共振检查前,要告知心内科医生,由心内科医生和工程师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起搏器的工作状况,在检查的当天,工程师测试起搏器,并设置为磁共振检查模式和调整有关参数。检查过程中,心内科医生全程心电监护。检查结束后,程控起搏器为原先的模式,并测试磁共振是否对起搏器有影响。一般1个月后再次门诊随访,了解起搏器的工作状况。
当今发展日新月异,磁共振兼容起搏器的问世和临床应用是起搏器领域的一大进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更新,我们相信,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将使更多的患者获益,让磁共振从起搏器植入患者心中的那一“刺”,演变为一朵鲜艳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