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糜烂”曾经是一个困扰了很多女性的一种疾病,已婚女性去医院做体检,几乎十之八九会被诊断为宫颈糜烂。许多年轻妇女由于所谓的“宫颈糜烂”而被进行各种各样的过度治疗,除了付出经济代价外,更严重的是由于不恰当的治疗造成宫颈损伤影响今后生育。
很多女性对“宫颈糜烂”的恐慌其实是害怕得宫颈癌,道听途说以为“宫颈糜烂”不治疗会发展为**;且很多宫颈癌患者其宫颈表面在肉眼检查时也呈糜烂状,加深了“宫颈糜烂会造成宫颈癌”的错觉。其实,“宫颈糜烂”与宫颈癌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近10余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发生宫颈癌本原因是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感染。当人体感染HPV病毒后,大多数人能依靠自身免疫力将病毒清除。如果人体不能彻底清除HPV病毒,病毒长期作用于宫颈上皮细胞就有可能诱发癌变。换句话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感染HPV,患宫颈癌的几率就非常低。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纠正一个不正确的医学名词―宫颈糜烂。要谈“宫颈糜烂”这一词,可能还是需要从医生的教育开始谈起。中国医学生的统编教材,在第7版之前的《妇产科学上,宫颈糜烂一直是作为一个标准的疾病存在的,甚至有谈到它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但是实际上,那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中国的妇产科学,和国际脱轨了多年。在之前妇产科大夫,把宫颈生理期出现的宫颈的柱状上皮外翻当做是一种病理现象了,所以加以诊断。而在第7版《妇产科学教材,其前言中明确表示:要和国际接轨,重视知识更新……不断更新临床诊断治疗标准。 例如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应该要取消“宫颈糜烂”这一诊断的,但是由于不少医师知识更新缓慢,所以“宫颈糜烂”这个诊断仍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医院里。
宫颈糜烂,说到底,实际上是过去对宫颈的一种正常表现的错误认识。
在宫颈上覆盖的有两种上皮,靠近阴道内的是鳞状上皮细胞,而靠近宫颈管的是柱状上皮细胞。两种上皮在外观上表现是不同的,柱状上皮细胞和鳞状上皮细胞是处在一个动态的平衡,有点类似打仗起来的僵持区,这个区域在医学上被命名为“鳞柱交界区”,这个区域也是宫颈癌的好发区域。鳞柱交界区容易受雌激素的影响。女性在青春期之前,卵巢功能没有完善,雌激素低下,柱状上皮就靠内侧些,到了来月经以后,柱状上皮就在雌激素的影响下,更多地朝外侧发展,因此就有更多类似“糜烂”一样的表现。在绝经了以后,女性雌激素下降,柱状上皮又开始退回内方,因此到时候检查“糜烂”也就看不见了。所以,本质上来说,所谓的宫颈糜烂,实际上是柱状上皮外翻。
如果理解了前面提出的内容,就不难理解所谓的“宫颈糜烂”,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治疗,现在如果一上网查询到诸多治疗宫颈糜烂的方法,都是错误的。现在社会上令愤的是,不少不良医院,用宫颈糜烂这个来作为吸引病人来妇科门诊的招牌,让健康人去一查一个宫颈糜烂,紧接着就是上药、输液,甚至LEEP、激光都上,动不动治疗费上千上万,成为典型的过度治疗的手段。在临床中我们遇到许多未婚女性因宫颈糜烂被欺骗去做微波及LEEP刀,这种做法势必会影响该女性以后的生育能力。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公众意识到这个问题,避免被过度治疗。
这里需要提一下宫颈炎,如果有白带增多、发黄,有异味的情况,这些是宫颈炎症的表现,是在宫颈上出现感染了以后出现的症状。宫颈纳氏囊肿和肥大,也是宫颈慢性炎症的结果。对于有症状的宫颈炎,需要进行治疗的。具体的治疗方法据病情而定。
同时我们希望广大女性朋友知道,宫颈的定期检查是必要的,尤其是TCT+HPV的筛查,这个不是为了预防宫颈糜烂,是为了预防宫颈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