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中,我们经常看到,患者术后家属为了使其尽快恢复,自制各种“补汤”。“多喝汤,营养都在汤里呢!” 从营养角度而言真是如此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营养’,其实是指有营养物质,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中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是为我们身体供应能量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基本的正常运转。
‘补汤’里有什么呢?汤里的成分绝大部分是水,其次是脂肪、盐、含氮浸出物以及微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肉类中大部分肌纤维成分很难溶于水,一般汤里的蛋白质只是肉中蛋白质含量的7%左右。下面我们来整理一下常见的喝汤误区:
煲汤时间越长越好
一般来说,汤熬到2个小时以后,食材里溶解出来的氨基酸将被破坏,丰富的维生素也荡然无存,所以熬汤建议控制在1-1.5小时。另外,长时间煲煮的海鲜、畜肉等高蛋白食物中的嘌呤会溶解在汤里,经过人体消化代谢会产生大量尿酸,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痛风等疾病。
鱼汤越白越好
鱼汤之所以显得白,这主要是油脂乳化的结果。有做饭经验的人也知道鱼汤想要白,下锅前用油煎一下。汤里的脂肪含量越高,汤就越白、越浓。营养主要还在鱼肉里。
骨头汤很补钙的
虽然骨头里有大量的钙,却主要是以羟磷灰石的结晶存在,它是不溶于水的。不同来源骨头汤中的钙溶出浓度均很低,不会超过4mg/100mg,明显低于牛奶的含钙浓度约80-120mg/100mg。按照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量,成年人每日钙摄入量800mg,如果都要靠骨头汤来补钙的话,得要喝20升汤水。
当然,喝汤也不是一无是处,肉汤中含有很多“含氮浸出物”和脂肪,会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能起到一定的促进食欲的作用。
那么,术后应该怎样补充营养呢?一定要看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果消化功能正常,那么完全可以逐渐过渡到营养均衡的普通饮食,喝汤促进食欲之余也别忘了吃肉。如果患者术后影响了消化系统功能,那么好遵医嘱进行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液相比肉汤,能量密度高,营养均衡。待患者消化功能恢复正常后便可正常饮食,这才是术后恢复的可持续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