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面神经炎是指急性发病、原因不明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其机制与茎乳突孔内面神经的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有关。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面瘫”等范畴。
临床表现
1.急性起病,可先出现同侧耳区或面部的疼痛,随后数小时内发生面肌轻瘫,后者可进一步进展成为完全性面肌瘫痪。病侧面肌平坦松弛,前额皱纹消失,眼裂增宽,鼻唇沟变浅,口角及面部向健侧歪斜。同时伴有口角流涎、泪液外溢、味觉减退或和听觉过敏。
2.多数病人在几周内基本恢复正常。恢复不完全可产生瘫痪肌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动作。挛缩表现为眼裂缩小,鼻唇沟加深,口角歪向患侧;面肌痉挛为病侧面肌不自主的抽动;联带动作为面肌随意动作时出现无关肌肉的协同收缩,如露齿时患侧眼睛不自主闭合。
诊断
1.据急性起病和临床表现特点即可诊断。血常规、脑脊液、X线片及Cr与MRI检查正常,面神经传导检查对早期完瘫者的预后判断有价值。部分病人面部有受凉、风吹病史有助于诊断。
2.应与引起面部神经麻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面瘫多为双侧性,有对称性肢体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耳源性面神经麻痹以及腮腺炎或肿瘤等所致者有原发性疾病的特殊表现。
治疗
1.西医药治疗:急性期短程应用泼尼松,每日30~60mg有一定。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巴唑等可常规应用。甲基纤维素滴眼剂或暂时性眼罩可保护暴露的眼睛。
2.中医药治疗
1风邪袭络:突然口眼喁斜,面部感觉异常,或有虫蚁行走感,或面肌松弛麻木,兼有头痛、鼻塞,颈项发紧不适,或耳周胀痛,面部烘热,脉浮,苔薄白或兼黄。
治法:疏风散邪,解表通络。
方药:白附子6克、全蝎3克、僵蚕12克。如兼有风寒者,加桂枝9克、细辛3克、防风9克、生姜3片;兼有风热者,则加入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桂枝9克。
2肝风内动:口眼喁斜发作突然,面部潮红,耳胀痛,肢体发麻,头重脚轻,眩晕,舌淡红苔黄或苔少而干,脉弦数有力。
治法:平肝熄风解痉。
方药:天麻24克、钩藤15克、桑叶12克、菊花12克、全蝎3克、僵蚕12克、白附子6克。
3气血两亏:口眼喁斜,面肌松弛,眼睑乏力,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苔薄白.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当归各30克,川芎、桃仁、红花各6克,全蝎3克,地龙、赤芍、僵蚕各10克。
4风痰阻络:口眼喁斜,面肌麻木,语言不利,喉中痰鸣,舌体僵硬感,时有流涎,舌苔白腻,脉弦滑或弦缓。
治法:化痰祛风通络。
方药:葛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蜈蚣3条、僵蚕12克、川芎6克、羌活10克、秦艽10克、’防风6克。
5肝气郁结:口眼喁斜常随精神情绪变化而出现,或因精神刺激而加剧,伴有太息,胸胁苦满,不欲饮食,悲痛欲哭,苔薄白,脉眩。
治法:疏肝解郁,调和脉络。
方药:柴胡、枳壳、僵蚕、白芍各12克,香附、郁金各10克,陈皮、川芎、炙甘草各6克。
6针刺治疗:取穴:攒竹、睛明、颊车、地仓、迎香、瞳子寥、翳风、合谷,也可用电针、穴位注射。
预防与调养
应特别注意避免受风寒,余参见“三叉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