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中医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自古代“神农尝百草”以来,人们用中草药治疗疾病,解除病痛延用至今,经久不衰。而汤剂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熬中药”是中药为常用的剂型之一。汤剂的制作对煎药用具、用水、火候以及煎煮的方法都有一定的要求。历代医家对于汤剂的煎法很为重视。如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说:“煎药之法,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意思就是说治疗如何,药效发挥的好不好,中药煎的好不好是一个关键。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崇尚中医保健治疗的传统。老一辈的同志家里往往都有几个煎煮中药的瓦罐陶罐,煎煮中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陌生。但煎煮中药时还要注意几点,以防进入煎药的误区。
1、认为中药煎的时间越长越浓越好。
实际上中药煎煮时间的长短,火候的大小与你所煎煮中药的性能有关。并不是煎的时间越长越浓越好。比如你是治疗外感疾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感冒。因为这类中药通常属于气味芳香的药物,含有一些挥发性成分。时间煎的长久成分就容易挥发性,而影响**。所以解表药一般煎煮时间不宜过长,煮沸后5分钟就差不多了。而一些滋补药就应该文火久煎,时间宜长一点。
2、为节约时间,直接加水煎煮。
这是错误的方法,中药在煎煮前应该有一个加冷水浸泡的过程。因为中草药大多以植物为主,内含许多组织细胞,纤维等。先加冷水浸泡,就能使水分充分进入组织细胞中,进行渗透、扩散、溶解过程。从而使成分容易被煎出。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60分钟。切记不能加热水浸泡,因为许多中药富含淀粉、蛋白质等成分,加热水浸泡容易糊化使成分很难溶出。
3、有些特殊中药需先煎,没有在该药先煎前把其他药先行浸泡。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先煎时,就把其它不用先煎的中药先浸泡。道理和前面一样,应该让其它中药有一个浸润的过程和防止淀粉糊化。
那么怎样煎药才合理又呢?下面给大家几个建议。
一、汤剂正确的煎煮方法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搪瓷罐次之,忌用铁锅,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
2、煎药用水:现在多用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总以水质洁净新鲜为好。
3、煎药火候: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而武火,又称急火,是指使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4、煎药方法:步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用水量以高出药面2~3厘米为度。第二步加热煎煮 。一般中药煎煮两次,第二煎加水量为煎的1/3~1/2。两次煎液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次服用。也可煎一次服用一次。第三步掌握好煎煮的火候和时间。据药物性能而定,一般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清热药宜武火
煎煮,时间宜短,煮沸后用文火煎15-20分钟即可;补养药需用文火慢煎,时间宜长,煮沸后再续煎30~60分钟。中间可用筷子搅拌1~2次,不可频频打开盖子,以防挥发。第四步过滤,取汁服用。
5、特殊煎法:某些药物因其质地不同,煎法比较特殊,处方上需加以注明,归纳起来包括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溶化、泡服、冲服、煎汤代水等不同煎煮法。
1先煎:主要指成分难溶于水的一些金石、矿物、贝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煮沸20~30分钟,再下其他药同煎,以使成分充分析出。如磁石、生石膏、龙骨、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紫贝齿、龟甲、鳖甲等。此外,附子、乌头等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宜先煎45~60分钟后再下他药,久煎可以降低毒性,用药。
2后下:主要指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久煎其成分易于挥发而降低药效,须在其他药物煮沸5~10分钟后放入,如薄荷、香薷、砂仁、白豆蔻、沉香等。此外,有些药物虽不属芳香药,但久煎也能破坏其成分,如大黄、钩藤、番泻叶等亦属后下之列。
3包煎:主要指那些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他药物同煎,以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引起咳嗽及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蛤粉、青黛、旋复花、滑石、车前子、薄黄及灶心土等。
4另煎:又称另炖,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材,为了更好的煎出成分,还应单独另煎,即另炖2~3小时。煎液可以另服,也可与其也煎液混合服用。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主要是指某些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为避免入煎粘锅或粘附其他药物影响煎煮,可单用水或黄酒将此类药加热溶化即烊化后,用煎好的药液兑服,也可将此类药放入其他药物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后服用。如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主要是指某些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以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闷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主要是指某些贵重药物,用量较轻,为防止散失,常需要研成细末制成散剂,用温开水或复方其他药物煎液冲服。如牛黄、麝香、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鹿茸、蛤蚧等。某些药物,据病情需要,为提高药效,也常研成散剂冲服。如用于止血的三七,用于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和用于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等。某些药物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成分难溶于水,也只能做散剂冲服。如雷丸、鹤草芽等。此外,还有一些液体药物如竹沥汁、姜汁、藕汁等也须冲服。
二、中药颗粒剂:中药颗粒剂是中药饮片加工炮制工艺及剂型改革研究的进展,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需要,而对中药材及中药材饮片进行特殊加工的一种便于携带和服用的**显著提高的新剂型。单味中药颗粒剂是用现代高科技将中药提取、浓缩、干燥等精制而成的,它既保持了中药饮片的药性和药效,又不需要煎煮,可直接冲服,且有用量少、吸收迅速、**确切、卫生、携带方便等优点。但它在服用时亦有一定的要求,若不注意就会影响治疗。
1、一般应将一日的用药剂量倒入同一杯中,用适量400毫升左右沸水冲化,搅拌调匀后加盖密封8~10分钟,分早晚两次服用。
2、中药在空腹时服用一般易于吸收,但对胃肠道有刺激的中药,好在饭后半小时服用。
3、若经沸水冲后颗粒还未完全溶化的,可放在小火上煮2~3分钟,促使其完全溶化。我们认为颗粒剂经小火煮片刻后,药物之间发生反应产生协同作用,可提高**。
4、装药的容器好为搪瓷、玻璃、陶器或不锈钢等用具,不宜用铁器或铝制品等容器,否则影响**。
5、不宜用自来水、矿泉水冲服。要用沸水溶化后,凉温服下。否则其药不容易溶化,而且自来水中含有消毒剂,易使药效降低或药物变质。
6、少数药宜用温开水冲服,如紫河车、乳香、没药等,若用沸水冲,其腥臭味特别重,不少人会感到恶心欲吐,若用温开水冲,腥臭味会大减。
7、部分贵重中药饮片是经过特殊工艺处理后打粉入药的,故不易冲化溶解。我们可以把它与药液搅拌混匀,像服散剂一样连同汤药一并服下,**颇佳,切不要将未溶解的药物当作杂质而丢弃。
8、若小儿嫌药味太苦不愿服药,可在冲药时加入适量白糖以改变药味而利于服用;还可适当减少冲药用的水量,提高药物浓度,或少服多次同样可达到治疗。
三、服药的方法
1、服药时间: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据病情增减,如急性病、热性病可1日2剂。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则主要决定于病变部位和性质。一般来讲,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服;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部分特殊方剂遵医嘱服用。
2、服药温度:汤剂一般宜温服。但解表药要偏热服,服后还须温覆盖好衣被,或进食少量热水、热粥,以助汗出;寒证用热性药宜热服,热证用寒性药宜冷服。
三、忌口
“忌口”是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中医非常强调这一点,民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由于食物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可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中医所讲的“忌口”也有一定道理。像湿热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食品,而寒凉病症就应忌食生冷、寒凉的东西。如结肠炎属湿热病,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而狗肉性燥,不适合此时补养。民间服药忌口讲究更多。当然有些忌口不一定有科学依据。但有些忌口被人士认为有一定道理。如服人参时忌萝卜。另外服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浓茶里含鞣酸很多,与中药同服会降低**,应以喝白开水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