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闭症,这是精神病学给出的概念,我国和国际上都有明确的诊断标准。但很多人用字面意思去理解,以为孤僻就是自闭、孤独症;更有家长据网络就自行给孩子做诊断了,这是不可取的。
那么,孤独症有那些表现呢?
孤独症的典型表现是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下面就以案例形式把孤独症常见的表现展现给大家。
我们先说说什么是社会交往障碍。
有个3岁的疑似孤独症的甲男孩被家长带到门诊,正好诊室里有个近3岁的乙男孩在一边玩,甲男孩就凑到乙男孩的旁边。甲孩子的妈妈说,“孩子是主动过去玩的,怎么是社交不好?”。这是误解了社交—社会交往的含义。
大多数3岁以下的孩子确实是凑在一起玩而已,没有表现出多少社会交往与互动,但是这和有没有社交意愿是两回事。比如检查者拿着玩具,主动靠近这两个孩子,主动跟他们说话,并提出跟他们玩。两个孩子被打扰了,都表现出一愣,疑似孤独症的甲男孩迅速被玩具吸引,伸手拿玩具。正常乙男孩会先瞄一眼,露出迟疑的表情,又看了一眼玩具,露出好奇开心的表情,然后看得出他在思考和做选择,到底跟不跟陌生人玩。这时如果检查者更靠近一步,把玩具递给乙,这孩子反而扭头跑了,跑出几步,站住,又瞄一眼。如看他,他会迅速把眼神收回,装作不看,不感兴趣。等检查者把注意力放在甲男孩身上,跟甲玩时,乙男孩会一直远远地看,眼神里流露出他在观察,在衡量,后来他有了选择,向检查者玩的地方慢慢一步步靠近,脸上的表情随着大家玩的情节而变化,有高兴,有羡慕,有兴奋,有渴望。
如果仅从外表看,那个正常乙男孩才不社交呢,见到检查者就跑了。反而是疑似的甲男孩,多合群啊,跟检查者玩儿。其实,跑掉的乙孩子才是正常孩子的反应,孩子的那些情感的、思维的、选择的等等心理过程,清晰可见,而且与他的行为表现一致。疑似的甲孩子虽然在拿玩具前也瞄了检查者一眼,但是看检查者与看玩具没有什么不同,没有对陌生人的斟酌。当然也有的孩子不怕检查者,直接接玩具和检查者玩,但是也能从孩子的眼神看出,他是考量过这个陌生人的,仍然能看出孩子对环境和他人的评估以及之后做的决定。
下面再说说交互。
如果孩子的爸爸跟孩子正玩的高兴时突然故意生气。正常的孩子会显示惊讶,然后疑惑,然后或者装看不见走开或者也发脾气,也有的孩子跟爸爸关系好,会去试探爸爸、哄爸爸。疑似孤独症的那孩子会漠然地看看爸爸,就转身去找妈妈了,脸上没有表情变化,背后没有内心活动。刚才描述的这些表现都是单向的,不是交互活动,更不是发起或回应一个社交活动。
有的孩子喜欢听家长读绘本,但必须一字不差地读。一般父母给孩子读故事时,都会有点小的发挥,但是孤独症的孩子不允许有任何偏差,如果读错了要从头开始,不然便大发脾气,而且他的表情本不会跟着情节、家长语气变化,只家长说到的图形和颜色,他就去指书上相对应的图形和颜色。他不是在听故事,不是欣赏、想象、沉浸在故事中,而是只图形和颜色。这是缺乏想象力和行为刻板、兴趣狭窄的表现。
孩子会不会说话也不是孤独症的诊断标准。例如一个近5岁的会说话的孩子,当进入诊室家长说“你叫阿姨”,如果他面无表情的重复“你叫阿姨”或者无法和别人有来有往地对话,经常答非所问。不是他不想、不愿意跟人对话,而是真的不会对话,因为他无法理解正常对白中的假设、条件、语气感情等。
俗话说“眼为心苗”,另一个简单的办法是看孩子的眼神和表情。自闭症孩子没有、不会、不能社会互动、理解对方情感以及语言背后的暗喻、情绪、正话反说等。正常的、由于养育方式不当或者创伤造成的孤僻、内向、社交退缩、不爱说话,能看到眼神流露的畏惧、厌憎、冷漠、怀疑等情绪,是知道有他人、有群体的存在但自己选择不去接触参与。这与自闭症患儿对他人和群体视而见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家长真的心存疑惑,请一定带孩子到专科医院找儿童心理医生检查、诊断。其他的人没资格说你的孩子是孤独症,也没资格说你的孩子不是孤独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