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幼儿常见病成为妈妈的“老大难”问题。一年四季都会有发生,每年4到6月份比较多发的,主要发生在学龄前以下的儿童。重症病例主要3岁以下儿童比较多,会出现脑膜炎、脑脊髓炎、呼吸道的衰竭。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染。
提醒您:自4月份开始手足口病也比往年便呈现上升趋势,如何为易感人群婴幼儿筑造防护线成为目前家长为关心的问题。
案例分析:家长应提防小儿精神萎靡
今年斌斌3岁活泼可爱,每顿都可以吃完一碗饭。可是近,斌斌妈妈发现这两天斌斌不爱吃饭了,饭还没有送到口就给推开了,而且,斌斌的小手长了几个小泡泡。一开始,斌斌妈妈以为是天气热,孩子没胃口,而手上的小泡泡估计也是被蚊子咬到,因此没有放在心上。然而,过两天,斌斌突然发起烧来了,感觉不对劲的斌斌妈妈马上带斌斌到我院就诊。经医生诊断,确定斌斌患上了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对妈妈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黏膜丘疹、疱疹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多发生于婴幼儿,成人比较少,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腔、手足皮肤出现点状玫瑰色斑和丘疹,并伴有发热现象。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
患儿发烧、皮肤疱疹等症状并不严重时会表现为精神状态不佳。因此孩子家长应重视观察孩子早期的精神状态。如小孩子发生发烧、呕吐、腹泄等类似症状,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对于5岁以内儿童,特别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家长应密切孩子精神状态的变化。因为EV71等肠道病毒感染往往导致多脏器受损,而此时手、足、口部症状表现并不典型。一旦孩子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应立即就医,否则较易转为重症”。
传播方式多样,患者为主要传染源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特别是小儿互相玩耍接触,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
此外,手足口病部分为EV71病毒感染。 EV71病毒区别于其它型别的病毒的特征之一,是它能同时攻击人体多个器官,引起重症病例,引发该病的肠道病毒71型能侵入人的脑部和心脏,引起并发症并导致患者死亡。
手足口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因此,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为孩子建造防护线的关键。
早期识别和预防:把关卫生细节很重要
我院儿科主任林冬云提醒您,因为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黏膜丘疹、疱疹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且主要发生在学龄前以下的儿童。但这个病是可防可治的,只是各位家长对重症一定要警惕,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林冬云认为,手足口病主要是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发热与皮疹无必然联系,可先有发热后出皮疹,也可先出皮疹后出现发热,可以是高热,也可是低热,部分病例亦可无发热。
然而,皮疹出现的部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典型的四个部位全部出现,也可出现在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部位。皮疹的形态多样,但是有与其他疾病不一样的特点。皮疹多出现于手、足等远端部位的皮肤,尤以拇指多见。也可出现在臀部、躯干和四肢。常集簇出现,有时肉眼不宜识别,需用手抚触才可发现,多无疼痛或痒感。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如黄豆大小,内有混浊液体,液体量很少,一般在5-10天内结硬皮并逐渐消失。如无严重并发症,一般不留痕迹,“其实这些症状可以概括为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瘢痕的‘四不’,家长们可以以此参照这些来比对孩子的症状”。
绝大多数情况下手足口病患者能在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然而,手足口病也有可能会出现重症病例。其重症病例一般表现为脑膜炎、肺炎等,届时会产生有典型的皮疹,或没有典型的皮疹,并且一般都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以及呼吸系统的表现,重症病例死亡率能达到10%-20%。
“小儿患手足口病,家属要密切留意小孩病情变化,体温38.5℃以上,持续不退4小时以上,不吃不喝,呕吐,哭闹不安,精神不好,昏睡、嗜睡、烦躁、易惊,手脚身体抖动,惊跳,无力,瘫痪,双眼凝视翻白眼,斗鸡眼等, 呼吸急促,忽快忽慢,深大呼吸等呼吸改变,面色苍白,发灰,发紫,出冷汗,手脚发凉或出现花纹时,应立刻到定点医院就诊。”
我院儿科主任林冬云建议您,手足口病的预防非常重要,家长要教育小儿做好饭前便后洗手,建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建议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出现发热、出疹等症状及时就诊,及时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