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称睡眠为“睡食”。曾国藩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英国大剧作家莎士比亚将睡眠誉为“生命筵席上的滋补品”。冬季,水冰地坼,天地进入到“生数皆终”的极变状态,万物生机闭藏,阳气潜伏,阴气逐渐盛极。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都进入休眠状态,以适应寒冷的袭击,养精蓄锐,为来年的生长做准备。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的特点,适当地减少活动,并据昼短夜长的特征,相应增加睡眠时间。
冬季养生贵在空气新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冬季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同时也要注意保证睡眠质量。
首先,冬季要顺应自然早睡晚起。中医主张“天人相应”,冬季的睡眠养生也应与自然协调统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早卧晚起,以待阳光”。意思是说,人们在寒冷的冬天一定要早睡晚起,起床的时间好在太阳出来之后,这样就可以躲避严寒,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冬季早睡晚起不仅可以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也能够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以及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能力。
但要注意,“早睡晚起”绝不是提倡早晨睡懒觉。睡眠时间过长和睡眠不足,都会导致精神疲劳和人体疲倦,致使代谢功能下降而危害身心健康。冬天好在晚上十点左右就睡,早晨在六~七点天光放亮时再起,这样对身体好。还要提醒老年朋友一点,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因此起床的动作一定要慢。
其次,冬季睡眠要注意封藏,做到“暮卧不覆首”。寒冷的季节,盖好被褥,不要使身体裸露在外,以防着凉引起感冒或慢性疾病的产生;也不要把头蒙在被子里,这样不利于呼吸通畅,而且长时期蒙头而睡,容易感到胸闷、恶心或从睡梦中惊醒,出虚汗;要注意“卧勿大语”,以防散神耗气,影响睡眠与精力。
再次,冬季睡觉前先暖暖被窝。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因此,要保证这三分之一时间的健康和舒适。睡眠的质量和时间除与环境有关之外,还与被窝的“气候”有关。要科学睡眠,还须掌握“睡觉气象学”。
每个人的被窝都有自己的温度、湿度和气流。不同的“被窝气候”影响着人们睡眠的持续时间、睡眠深度。中医提示,被窝的温度在32~34℃时,人易入睡。如果被窝温度低,需要长时间用体温焐热,不仅耗费人的热能,而且人的体表要经受一段时间的寒冷刺激而使大脑皮层兴奋,从而推迟入睡时间,或是造成睡眠不深。因此,可使用电褥子或暖水袋调节好被窝的温度。此外,被褥要经常晾晒,以保持干燥。被子以轻、暖、软为宜。
适宜的睡眠方法
不用太厚的被褥。睡觉时被褥太厚会压迫身体,不能使身体彻底放松,同时太厚太重的被褥会压迫胸部,导致肺活量减少,易做噩梦。从医学角度来讲,如果被褥太厚,会使人的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加快,汗液排除后会使血液浓度黏稠,从而增加心血管梗阻的风险。
另外,被褥太厚太热,会造成热迫汗出,反易受凉感冒;如果因为太热,把双臂伸出被窝外,而造成臂、肩部受凉,就更不合适了。
睡衣不宜很厚、很紧。人体皮肤能分泌和散发出一些化学物质,睡觉时若穿很厚、很紧的衣服,会妨碍皮肤的正常“呼吸”和汗液的蒸发。此外,衣服对肌肉的压迫和摩擦还会影响血液循环,造成体表热量减少。;
选用棉质睡衣。冬季,当外界温度较低时,皮肤表面会辐射出大量的热,通过体表与外界空气对流,引起身体发冷。而棉质睡衣会使身体热量不易向外散发,可阻挡外界冷空气与体表热空气层的对流,并在衣服与肌肤间形成“小气候”,从而有助于调节体温,利于睡眠。
睡前热水泡脚。睡前用热水洗脚15~20分钟,使脚部血管扩张,可促进血液循环,不仅消除疲劳,还易于入睡。
问:为什么冬季不宜太早起来晨练?
答:抛开冬天早睡晚起的养生原则不说,冬季清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因夜间温度下降而沉降于地表,只有待太阳出来,地表温度升高后,才能升高向空中散去。而且,冬季早晨常常有雾,雾天不仅给交通造成不便,也损害人体的健康,因为雾滴中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雨滴高出几十倍。如果冬季清晨在雾天锻炼,随着运动量的增加,人的呼吸势必加深、加快,会更多地吸入雾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眼结膜炎等诸多病症。这也是为什么有“秋冬毒雾杀人刀”之说。许多中老年人,在冬天常常天不亮就出去锻炼,其实这不是锻炼身体,反而在损害自己的健康,经常这样,势必会引发疾病的产生。所以,提醒大家尽量选择早晨阳光出现、气温升高后再外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