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县人民医院

咨询

问大夫 > 找医院 > 湖北 > 宜昌市 > 秭归县人民医院 > 医院动态 >正文

合理用药面面谈

发表时间:2016-01-1918489人阅读

据新华社电,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言人姚宏文10日说,用药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的原则。这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信息之一。


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姚宏文在国家卫生计生委例行会上介绍,合理用药**信息还包括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当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等等。


我国居民医疗素养堪忧


我国城乡居民用药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2012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包括合理用药在内的基本医疗素养仅为9.56%,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在合理用药网络知识竞赛中,只有6.3%的网友能够全部答对从试题库随机抽取的10道合理用药常识题。


中国科协的一项调查显示,86.7%的被调查者曾有自我药疗经历。在服药过程中,69.7%的人曾随意增减疗程或自行更换药物。在孩子生病后,近30%的家长自作主张给孩子服用减量的成人药品或抗生素,有时还是多品种联合用药。


中国人每年平均输液8瓶?


“我国输液制剂年均销售百亿瓶以上,相当于13亿中国人年人均输液8瓶?”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副司长邓海华近日表示,媒体的这种不科学,“百亿瓶”是我国每年输液制剂的生产量,不能等同于输液量。


他说,我国每年生产的输液制剂,一部分用于出口,一部分用于动物使用,还有一部分在流通环节流转。制剂到了医院以后,不光用于输液,还用于手术冲洗、创口换药、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方面。这些方面用量还很大,而且医院也有库存。


邓海华说,不可否认,不合理用药现象在医疗机构一定程度上存在,有基层医务人员用药不高的原因,也有患者在合理用药知识、配合医疗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管理,包括完善规章制度,制订临床用药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临床药师队伍建设,以及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工作等。近年来,医疗机构合理用药不断提高。


他说,下一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继续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相关制度,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用药,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合理用药知识。近,我们在启动了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今年主题就是合理用药。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本的还是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药物合理应用的长效机制。


医生建议4种情况才需输液


1.消化功能差,无法口服时。如患有某些胃肠道疾病需要禁食,消化功能受影响时;意识不清不能口服时。


2.外用无效时。如皮肤类疾病首选外用药,但若外用药不能达到相应时需输液。


3.严重急症,口服药不能缓解时。急性疾病,如急性肺炎、休克等吃药不明显,需输液。


4.药物可能伤害组织、血管时。某些治疗肿瘤的化疗药,如果直接口服,可能伤害血管,甚至引起组织坏死,这时可以采用输液。


综合新华社、南方周末、生命时报


相关链接一:


市民用药存误区


打屁股针VS吊瓶


近期,气温骤降,感冒发烧患者有增无减,各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


正在打吊针的苏先生说,到了年底工作量特别大,只有身体赶紧好起来才有精力完成。所以,他选择了静脉输液。


“输液感冒好得快点。”有苏先生这样想法的患者不在少数。患者李女士说,小时候都是打“屁股针”,但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一生病就“打吊针”了。


记者连日走访发现,“打屁股针”的现象很少。广西医科大一附院药学部主任黄振光也证实,肌肉注射确实比十年前明显减少。


黄振光说,肌肉注射主要适用于不宜或不能做静脉注射的药物,或者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等情况下,例如破伤风、苯海拉明、氯苯拉明、复方氨基比林等都需要注射。静脉注射是让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若发生不良反应,时间很快,也可能更严重。


“肌肉针减少跟患者的需求有关,一方面是因为疼痛和隐私的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想好得快’主动要求输液。”黄振光介绍,国家提倡的合理用药,不是仅指注射方式的改变,而是倡导人们不要过度用药,不要在不需要用药的情况下用药,无论是口服、注射还是输液。


黄振光还表示,口服药物相对,需经过胃肠道吸收,起效慢,但并不意味着口服药就不会发生不良反应,有的口服药也会产生皮疹等不良反应。因此,能不用药好不用。


遵医嘱用药VS自行加减药量


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目前市民在合理用药方面有很多误区,比如大部分市民嫌去医院麻烦,自己跑去药店买药;小病小痛仅凭一知半解,想当然地买药;或者听朋友听信广告就买药。其中自行服药,甚至是滥用抗生素为突出。


现在很多人把抗生素当“常备药”,感冒、腹泻时随意用。多数人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抗生素可预防感染,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等。很多人多年形成的习惯是一感冒就吃消炎药,一发烧就吃退烧药。而在国外,感染发烧要高于38.5℃才建议用药,其他一般采取物理降温。对于病毒性感冒,好多休息、保暖、多喝水,如发热体温较高可用少量退热药物。


除了擅自服用抗生素,还有些病人自行停药、加减量;当停不停、换药随意或自行增加药物种类。事实上,擅自停药可能产生停药反应,严重的会促使旧病复发或病情加剧,甚至出现原来疾病所没有的奇特症状,并可能危及生命;随意减少药量、用药疗程,可能使病菌产生抗药性,贻误病情;随意换药,会使治疗复杂化,出了问题难以找到原因;自行增加药物,若配合不当,易发生对抗作用,以致降效、失效或招致毒性反应;而当停不停,则可能引起毒副作用。


凭经验服药VS细看说明书


生病吃药时,你会事先认真阅读说明书吗?据国家卫计委的数据,去年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显示,能够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的居民比例约为15%。


黄振光说,可别小看了药品说明书,上面的用法用量、禁忌症、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都是必读内容。有的药品会注明孕妇或儿童禁用,有的感冒药会注明不能同时服用含有相同成分的药物,否则药效叠加会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等。


很多家庭储备的常用药品种类齐全,可却不太重视药品的储藏,甚至有人认为过期药“对健康损害不大,吃总好过不吃”。


提醒,药品真正的期可能比包装上标注的要短,而恰当的保存方法能延长其期:开瓶后,立即丢弃干燥剂;大瓶药用小瓶分装;“板装”药好用深色小玻璃瓶保存,避免受潮。市民如发现药品过期,应毫不犹豫地放弃,否则可能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其中需要提醒的是,眼药水对无菌要求较高,好能在1个月内用完,并按说明提示的温度保存。


摘自:南宁晚报


相关链接二:


滥用抗生素四大危害


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抗生素。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就可能给患者带来“四重危害”。


第一重:毒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盼复心切,擅自加大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来说,轻度上呼吸道感染选用口服抗生素即可,但很多人却选择了静脉输液,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第二重:过敏反应


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为严重。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常见也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


第三重:二重感染


当用抗菌药物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第四重:耐药


大量使用抗生素无疑是对致病菌抗药能力的“锻炼”,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菌药物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摘自:生命时报


相关链接三:


抗生素杀不死超级细菌


人类或将无药可用


英国耐药性监测实验室主任利弗莫尔博士这样描述“后抗生素时代”——其实情形很好想象,和抗生素出现以前相差无几:所有腹部手术将风险骤增,因为腹膜炎将难以控制;切除一发炎的阑尾将变成性命攸关的大手术,因为细菌很可能会进入血液,引发危及生命的败血症。


■ 超级细菌魅影


2008年,任何一种抗生素都无法杀死从一名瑞典病人身上采集的肺炎克雷伯杆菌。更可怕的是,使肺炎克雷伯杆菌具备这种强大能力的基因可以轻易在不同细菌间传播。


早在2000年,纽约大学tisch医院微生物实验室,就从一名接受重症特护的患者身上分离出肺炎克雷伯氏菌。


因为耐药菌越来越多,上世纪末,死于感染的人数上升至2000万人。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死于感染的人数每年为700万人。


2010年,欧洲有25000人死于抗药性细菌感染。


对于致病细菌,我们真的到了无药可用的地步?


“有时候的确是这样,就是泛耐药细菌的问题。实验室研究证实,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只对极个别抗生素,如多粘菌素b,但这种抗生素国内临床上没有。”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医师刘正印告诉《法治周末记者。


在2009年,刘正印遇到了一名感染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患者。这名21岁的女孩刚刚接受了肺移植,医生就在她的胸水和痰液中发现了高度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它能抵抗我们手头的几乎所有抗生素。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仅对多粘菌素敏感。而多粘菌素是一种很老的抗生素,由于对肾脏有严重的损伤,早已退出市场。”刘正印说,即便找到多粘菌素也无法使用,因为病人患有肾功能衰竭。


这名女孩13岁时,就被诊断出患有极易受到细菌感染的疾病:肺部囊性纤维化。因此,在过去8年,她一直在使用各种抗生素。大量抗生素的使用,使女孩的体内产生了多重耐药性细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超级细菌”。


还有一些其他的超级耐药细菌,像ndm-1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2010年出现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地区,又传至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造成百余人死亡。


■ 有矛就有盾


1928年青霉素问世。这也是人类早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的使用使人类平均寿命出现第二次飞跃第一次为牛痘,延长了20岁。


当时,人们都乐观地认为,从此以后人类面对细菌感染就不再无助。其发现者弗莱明爵士因此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过,他当时就科学地预见:青霉素耐药性的出现指日可待。


青霉素的临床使用是在1943年。


“当时的细菌都没见过世面,一支盘尼西林即青霉素就可以控制了。”刘正印说,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低杀菌浓度在一点点增长,对药物的敏感性越来越差。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有文章称,上世纪40年代出现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用青霉素治疗就行;到20世纪末,用效力更强的万古霉素治疗都已经不起作用。


更为严峻的现实是,除了抗生素,我们对抗细菌的手段可谓乏善可陈。而正常使用抗生素也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在药物造成的生存压力下,细菌总有绝处逢生的抵抗力——与真核生物相比,它们有较高的基因突变率、极快的繁殖速度以及可以轻松实现基因互通有无。


以较为常见的致病菌肺炎链球菌为例,其对青霉素耐药的菌种于青霉素在临床使用24年后出现,其对红霉素耐药的菌种出现于红霉素发现后的15年。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对于较为年轻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则是在其中的环丙沙星批准用于临床之后短短4年时间就出现了耐药。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促使一些耐药的、变异的超级细菌加快产生。


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显示,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约30%,而中国住院患者中使用抗生素的占80%至9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门诊感冒患者有75%应用抗生素,大大超过了国际平均。


有人形象地比喻:的抗生素原来是大炮,结果现在只具有气枪的功能了,可是细菌已经长成大象了。


■ 抗生素应用问题多


抗生素的使用要、,价廉物美。这三点是药物治病基本的原则。目前,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医生、病人的责任,也有药企和社会的责任。


刘正印说,药企要盈利就要推销抗生素,推销的过程中就会采取不合理的手段;另外,医生的参差不齐;再说患者,有很多患者家属来了说孩子发烧39度多,不管是不是细菌感染就要求用抗生素。而大部分感冒是病毒引起的。


刘正印认为,医疗管理部门在抗生素的应用方面也有一定责任。比如药价不合理,医生的工资低,病人知识没有普及到等等。还有畜牧农业的问题。饲料里含有大量抗生素,动物在饲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耐药性,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身上。即便是从来没用过抗生素的人体内也会出现耐药性。而这方面的监管几乎是空白。


“耐药宝宝”就是很好的例证。广州市妇婴医院曾抢救过一名早产儿。使用头孢一代至四代无效,又改用抗生素泰能、马斯平、复兴达也无效。细菌药敏检测显示,这名新生儿对7种抗生素均有耐药性。


推测新生儿耐药或来自母亲——孕妇在吃大量抗生素残留的肉蛋禽时,很可能将这些抗生素摄入。动物产品中残留抗生素,已经成为耐药菌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时至,超范围、无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摘自:法治周末

足不出户,问大夫!为您智能匹配医生

我要咨询 预约挂号
医院医生 更多
科室导航 更多
医院简介 更多
秭归县人民医院
秭归县人民医院
上午8:00-12:00 下午14:00-17:30
宜昌市秭归县长宁大道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