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诊断及治疗
2014-05-11 来源:互联网
暂停母乳喂养3天改为人工喂养,奶量以150ml/kg.d计算。暂停母乳期间,应用吸奶器将母乳吸出,以保持乳汁充分分泌,提供黄疸消退后继续母乳喂养。同时给予支持疗法: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鼓励乳母多次少量喂奶,增加患儿大便次数。严重者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停喂母乳后黄疸即消退,至今尚未有因其导致胆红素脑病的。为了减少本病的发生,应鼓励乳母早开奶,多次少量喂奶,增加大便次数,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可降低黄疸发生率。另外,要给予患儿以保暖、增加热量、预防感染等支持疗法,防止加重黄疸。
治疗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诊断
因母乳喂养引起的黄疸,发生率约占新生儿的1%,其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母乳性黄疸可能因患儿母亲初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抑制剂,使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生成减少结合胆红素而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升高,导致出现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