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宇,男,主任医师,副教授,北医三院骨科颈椎组,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脊柱外科,重点为颈椎疾患和腰椎疾患。包括颈椎病、颈椎管狭窄、颈椎畸形、颈椎创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主持开设的“颈性眩晕”特色门诊,专门针对以“头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椎病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研究方向: (1)颈椎退行性疾患——颈椎病的病因、诊断与治疗,尤其是颈椎病的病因学和外科治疗学研究。近年来注重于对以颈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2)脊髓损伤外科治疗的探索和实验研究。
主要经历(国内外工作、学习及研究经历): 1984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系,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工作,历任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颈椎外科专业组负责人,主持颈椎外科专业组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1994年1月——1994年7月:英国ABERDEEN大学医学院骨科访问学者,参与“腰椎融合术对髋关节活动及其步态的影响”和“腰椎椎间盘化学溶核术与下腰痛的关系”等项目的研究。 1994年8月――1998年7月:获得英国国家专科行医执照,在英国ABERDEEN大学医学院骨科从事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创伤骨科临床工作。参与研究的项目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和外科治疗;腰椎融合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腰椎手术体位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下腰痛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关系;小关节封闭在下腰痛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自体骨与骨库骨对腰椎融合效果的影响;颈椎肿瘤的外科治疗。其中“腰椎椎间盘化学溶核术与下腰痛的关系”的论文在第11届国际椎间盘内治疗学会与脊柱微创外科学会年会上(1997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宣读,受到大会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1999年9月——11月:获得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国际上最著名的骨科专业学术委员会)的奖学金,赴瑞士日内瓦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创伤骨科和脊柱外科的内固定理论和技术。2002年7月:受马来西亚国民大学的邀请,参加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的“首届马来西亚颈椎外科专题研讨会”,并在会上做专题报告和手术表演。 2002年11月:受国际脊柱科学发展基金会(Spinal Science Advancement Foundation, SSAF)的邀请,作为国际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现代脊柱(current spine)”系列讲座的特邀教员,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为亚太地区的脊柱外科医师作了“颈椎管狭窄的诊断与治疗”和“创伤后颈椎后凸的处理”专题讲座,并演示了最新一代颈椎人工椎间盘的手术技术和其他脊柱外科手术操作,获得了来自北美和欧洲的其他教员以及来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80余位脊柱外科医师的好评,为祖国争得了荣誉。2005年5月:在第19届国际椎间盘内治疗学会与脊柱微创外科学会年会上(200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宣读了论文“应用磷酸钙人工骨进行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的前瞻性研究”,受到大会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2006年5月:在第6届国际脊柱关节成形术学会(Spine Arthroplasty Society, SAS)年会上(200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人工颈椎椎间盘应用论坛”上宣读了论文“Bryan人工椎间盘的应用及经验”,受到大会学术委员会的高度评价。
社会职务: 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 北京医学会骨科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康复医学会骨科学术委员会理事; 《中华外科杂志》特邀编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研究成果 1990年首先在国内将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技术用于颈椎骨折脱位的治疗,并在2000年报告了该项技术长期随访的结果,并对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1993年对颈椎椎弓根进行了形态学研究,确定了主要解剖和临床应用的有关参数,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相同报告。提出颈椎椎间盘突出症和颈椎病是不同的两种疾病,并对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 2000年在国内外首先发现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骨化)可以造成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损害。2001年系统总结了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时机的选择,并在2002年报告了外科治疗的随珍结果,在此之前国内未见相同报告。 2002年证实颈椎小关节滑膜有大量的交感神经纤维存在,不稳定导致的创伤性炎症对颈椎病的发病具有重要作用。2001年应用国产磷酸钙人工骨进行颈椎病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获得成功,并在2003年报告了治疗的随访结果,在此之前国内外未见相同报告。2002年系统总结了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的长期疗效观察,证实了其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的确切疗效,同时发现颈椎僵硬和轴性症状是术后长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2003年在国内开始应用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技术――人工椎间盘(Bryan Disc)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对手术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在2004年报告了近期临床观察结果。 2004年应用大鼠自体嗅成鞘细胞移植治疗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获得初步结果,该结果对于人类进一步探索脊髓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具有积极的意义。2004年报告了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对比研究结果,证实一期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改善率、缩短恢复期,在此之前国内未见相同报告。 2005年主持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应用微创技术治疗颈椎疾病及其相关研究。 作为“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系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颈椎病诊断与治疗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得2003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参与编译3本骨科专著,发表论文30篇。完成科研型和临床技能型硕士研究生个一名的培养。